根据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心理学教程教学大纲(试行)》编写的中师《心理学教程》(含中师《心理学教程教学参考书》),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于1994年秋季开学在全国各中等师范学校试用。下面仅就新编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体系及特点,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 教材编写组认真地学习了新大纲,确定了以下的编写原则,即:执行新大纲的规定,体现时代精神,要求做到“新、精、浅、整”,宣传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新颁布的中师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坚持教书育人的思想性、突出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性、为小学尤其是为农村小学服务的针对性、教学的综合性和教育的整体性五大原则。它们同样也是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为此,新编中师心理学教程必须服务于中师的培养目标,做到既要有利于对未来的小学教师进行职前训练,又要反映心理学科的最新发展,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去增强中师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他们对小学儿童的正确认识,促进他们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并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就心理学教程而言,关键是培养中师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以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正确地认识儿童、热爱儿童,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教育儿童。这才是教书育人的第一要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材编写要贯彻“新、精、浅、整”四个字。 新。指教材要体现新大纲的新精神,还要努力反映学术界的最新动态。过去我们编写中等专业学校教材时,往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稳定性,要以较为定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事实上,稳定、定型都是相对的。所有现存的知识、理论、学派都只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中的一个片断,它都要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的发展而变化。更何况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充满生机的发展中的学科,新成果层出不穷,如果片面强调定型,只能导致教材抱残守缺,不得要领。结合自己教学和科研的经验,我们认为,一本好的教材既要注意“教什么”的问题,也要注意“怎么教”的问题,而“教什么”是首要的实质性问题,只有首先解决这一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才不至于是形式主义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心理学教程在体系上要体现大纲的要求,做到以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以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为主线,适当渗透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知识。这是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新教材在内容上要积极反映学术界的新观点、新成果。 精。《心理学教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四门学科,要在一本教科书中系统地介绍四门学科是不可能的。我们决定把全书的重点放在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上,围绕“特征”和“发展”组织四门学科的知识点。有关普通心理学内容的选取,要以有利于掌握儿童心理学知识为前提,即“基础为主线服务”。有关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也要紧贴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不能游离在主线之外。这样,便能突出重点,做到选材精当。此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要注意留有余地,便于让教师去发挥,让学生去思考,防止把教材写得太实、太细、太碎、太满;对于不必要的举例要删除,不必要的解释要减去,不必要的重复要避免;基本概念要明确,力免同语反复;要坚持运用实验研究的材料去揭示心理规律。教材涉及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研究可编写在教学参考书中。 浅。考虑到中师《心理学教程》的学习对象和中师课程设置的特点(心理学课程安排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要通俗易懂,文字要力求通顺,句子要短一些,便于学生阅读。对于一些心理学以外的专业知识,应作必要的删减,以尽量降低教材的难度,如精简了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弧等生理学方面的内容。 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程要充分反映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克服元素主义的形而上学倾向。二是以“活动”和“个性”这两个核心概念贯穿各学科知识点,阐明小学儿童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注重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各知识形成一个既符合大纲要求,又适应中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统一知识体系。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观点起点要高,要明确,对应用、操作、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内容要有所加强,使中师生学过心理学课程后既有初步的理论知识,也有初步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 现代心理学指出,认知、调节和交往,是人类心理的三大机能作用。这一观点为《心理学教程》的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架。我们在教材的必修部分安排了认知、情感和意志、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发展的最终产物——个性等四大块内容,组成一个既反映横向年龄特征又反映纵向发展趋势的教材体系。 教材的必修部分共十一章。第一章绪论,简明地阐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的实质和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三方面的内容,向学生说明“心理现象是人类最普遍、最熟悉,也是宇宙间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并论及心理过程与物质活动、交往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个性的社会性、整体性。开宗明义显示了本教材的理论出发点。 第二、三、四章着重介绍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同时还讲述了注意和言语等有关内容。认知是人类心理最基本的机能作用,任何一本心理学教科书都不可能忽视它的地位。《心理学教程》在阐述小学儿童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过程时,重点放在年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上,并结合小学儿童思维特点,渗透了教育心理学中有关书面言语的发展、概念的学习、思维的训练等内容。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意志对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以及针对小学儿童情感和意志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和意志培养的原则方法。 第六、七两章涉及个体社会化的有关内容。为了降低教材的难度,新大纲并未出现“社会化”的概念,新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一概念。 每一个儿童都依附于某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社会化构成了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过程。所谓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化的目标是形成完整的自我。完整的自我是人类物质生产和文化连贯性的反映,它能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发挥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的作用,协调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守社会规范,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选择生活目标,最终以最大的限度投入社会生活,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完整的自我也是个体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的心理基础。我国的社会实践已经把儿童的社会化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心理学要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认真开展社会化的研究,探索中国儿童社会化的规律,为儿童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这将是儿童心理学对我国四化建设的一个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社会化的内容编写在中师《心理学教程》中,并以社会交往的规范和交往活动的规律为主,安排了小学儿童品德和在班集体中人际关系心理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