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师生经济负担、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问卷调查。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在这些方面没有负担或负担较轻的中师生,如今存在的问题却令人担忧。 一、中师招生收费,虽然增加了学校收入,却降低了生源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并采取对师范生统招统分、提供助学金等特殊措施,吸引了大量优秀初中毕业生到师范学校学习。曾几何时,这种对师范生倾斜的政策也开始“倾斜”。委培生、集资生、捐资生等明目繁多的招生类型变为不成文规定,或直接写进招生文件里,且收费比例、收费幅度日趋提高。目前不少学校招生收费每年在百万元以上,与当地政府拨给学校的事业费持平。 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其复杂的背景:一是政府拨给中师的事业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需要,不少学校得到的政府拨款还不够发放教师员工的正常工资。二是中师基本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地方财力没有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对学校的基建拨款几乎是停滞的。三是中师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中师招生收费也是合法的。四是其它中专招生收费由来已久,与其同一层次的中师不能不受到影响。事实上,这几年的中师招生收费,的确弥补了经费的不足,使中师得以继续发展。用中师校长们的话说,“是招生收费帮助学校揭开了锅”。 中师招生收费最直接、也是最可怕的后果是造成中师生源素质下降。如果说,中师以前还能招进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优秀初中毕业生的话,那么,招生收费以后,连这些优秀生源也难以保证了。事实上,尽管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动员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学校,而师范学校录取到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却越来越少。以前,中师招生录取分数线高出本地高中几十分,而现在高中却高出中师几十分。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能不把招生收费看成一个重要因素。中师生源质量的下降,必将导致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滑坡。如此发展,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既要通过收费维持办学,又不能降低生源质量,这显然是一对矛盾,出路何在呢? 首先,要强化政府行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希望在于师范教育,生源素质是提高师范教育质量的前提。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怀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态度,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宁可在别的方面节省一点,也要确保对师范教育的经费投入。其次,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发展校办产业既是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要求,也是中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广大中师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努力把校办产业搞上去。第三,吸引广泛的捐资助学。建设好中师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业。要注意引导包括港、澳、台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支持师范教育,不要使其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通过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可以减少中师对招生收费的过分依赖,直至取消招生收费。 二、中师课程分化,虽然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却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在问卷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较重,其中又有40%认为造成学业负担的原因是“课程太多”。 中师的课程计划脱胎于普通高中,尽管不断地进行调整,仍然使中师教育严重脱离当地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实际。为此,国家教委经过广泛调查研究,于1989年颁发了《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给中师构建了由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中师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随着“方案”的深入实施,中师在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明显得到加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但是,在贯彻“方案”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最突出的莫过于课时常数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为完成教学计划,学校只好减少学生自习时间或增加周教学时数,以致一些学校每周安排课时达35、36节,课时膨涨到了极限。课时膨涨的背后是中师课程的分化。从横的方面看,中师安排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四大块教学内容。既然是教学内容,就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它们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使四块教学内容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的学习和活动时间。从纵的方面看,中师现有必修课13门,从一些学科中又分化出《教师口语》、《电化教育》、《写字训练》、《微机》等必选学科,势必增加教学时数。选修课分文化知识、教材教法、艺体技能和职业技术四大类,要求在校期间,每类中至少选修一门,这样就必须学完四门选修课。包括必修、选修在内的中师课程高出普通高中近半数,无疑会给学生带来负担。 中师课程的分化,对中师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肯定是有益的。但是,课程分化得过细,势必给一些课程的结构、体系带来影响,冲击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教学。通过对比试验,一些学校发现,实施“方案”的学生,形象思维的成分相对较大,而抽象思维成分不占优势,甚至是劣势。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说不与目前中师课程和体系有关。科学研究表明,教学最终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同样,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中师生至关重要,不仅能够促进智力水平的全面提高,而且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相反,如果忽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必将造成学生智力方面的“隐性缺陷”,导致缺乏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缺乏后劲”或“底力不足”。 那么,如何来促进中师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呢?第一,要进行中师课程综合设置的研究。通过综合设置课程,减少开课门类,压缩周课时数,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习时间,通过作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第二,要保证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主体地位。语文、数学等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的骨干学科,既要保证体系的完整,又要保证教学课时的需要。第三,要增强中师课程的科技含量。中师课程既要立足当前,又要面向未来,努力提高课程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