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省发展五年制高职的背景 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说其特殊时期,是因为正处于“九五”计划第一年,作为全国的科技、经济、教育大省,江苏正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三大战略,尤其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工艺装备的更新和管理方式的改进,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专业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言其特殊,主要是因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是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推开的高职试点。江苏省的中专校无论在校生数、校均生数及学校规模都占全国首位,有10多所建校40年以上的部、省属重点中专校,相当一批学校有办本科、专科、职工大学等层次的历史,大多具有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加上中专校多由行业主管,熟悉本行业科技、生产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选择这些重点中专办高职,比普通高专更贴近生产实际,更符合发展高职的目标要求,同时又能充分利用重点中专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经验。因此,选择部分重点中专办五年制高职,完全是适应江苏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江苏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依托行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中专办高职,还可将五年制高职试点与专业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与中专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使之成为现代职教制度改革的试验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区、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试验区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试验区。 二、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现状 从1994年起,江苏省部分重点中专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开始试办高职,目前试办五年制高职的中专校已由1996年的16所发展到现在的61所,在校生人数达2.62万,近200个专业,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点: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高等职教是为企业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高职的专业设置必须突破传统单一学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据,以江苏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导,由原来“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转变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从而初步形成宽窄并存、稳定与灵活相结合的专业格局,充分体现高职专业实用、新兴、现代、复合等特征。如原无锡机械制造学校根据江苏机械行业普遍开始使用数控机床,而数控机床人才缺乏的实际,设置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原南京机电学校为设置机电一体化专业先后十几次深入企业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江苏省轻工系统近几年引进的设备中47%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随着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培养这方面的高职人才:南通航运学校则瞄准国际海事组织公约,主动适应国际航运劳务市场向中国大陆地区转移的新形势,培养现代新型船舶复合型高层次航海技术人才: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为满足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开设了全国唯一的印制电路技术专业:南通纺织工业学校开设的纺织品检测与经贸专业,南京化工学校开设的化工生产技术与管理专业等都是与我省支柱产业相适应的高职专业。 2.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办好专业 各试点学校在专业开发、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紧紧依托行业,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及人才优势,使高职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紧密结合,培养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各校普遍成立了由行业、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高职专业顾问委员会或专业教学咨询委员会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组织,已逐步形成学校反映企业需求、企业介入学校教育、校企结合、双向互动的办学机制。通过这样的委员会,共同负责教学计划的开发与滚动修订、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以及岗位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等办学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依托行业企业,加强与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新的教育资源网和信息网,使高职教育走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如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与常州地区9家企业、一所职工大学联合成立了常州电子职业教育训练中心,并签订了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资源共享等合作协议,并聘请9家企业中32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5个专业课题组共同研究高职专业教学的有关问题。 3.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几年的实践,试点学校形成了一个共识: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想取得持续发展必须以产学研结合模式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由原来从事技术推广逐步转向自主参与技术开发、引导新的社会需求,逐步走出一条“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几年来,各校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探索,促进了学科发展,夯实了专业基础;培养了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探索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促进了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4.加强教学计划开发 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与滚动必须建立在深入、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由吸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咨询委员会组织进行。各试点学校在制订、修订教学计划时都注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职业能力为本位,借鉴CBE理论,采DACUM方法确定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来构建教学计划,在具体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切入点,聚集为四大能力模块,即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四大能力为主模块再分解成若干子模块,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 (2)遵循四大原则,即能力本位原则、结构化原则、复合性原则、过程目标和最终目标相统一的原则,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具体的目标任务,制定培养计划。 (3)按照职业能力模块设置能胜任岗位能力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训练二元并重的课程教学,实施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多项技能训练证书并重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