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1)02-0001-05 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决定》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但在现实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思维模式等影响,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所以从办学模式到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培养目标上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要彻底改变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高等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的现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就要彻底创新,实行教学重心的根本转变。 一、从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要生存、发展、壮大,实行教改是必经之路。怎样改?这就是必须首先抓好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这项先导性工作。 1、转变过窄的专业教育思想,树立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重视专业教育有没有错?当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传统的重视专业教育,是在强调过窄的专业教育。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过分强调按专业对口培养人才,忽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因而培养的人才道德、文化、心理素质普遍不高,文化功底浅、艺术品位低和艺术修养差。这就是高教专家所说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窄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教育思想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发展基础,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发展要求。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单纯强调知识传播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提高,很难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专业的发展应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1]。 树立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变革。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应和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一致,这就是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科学文化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强调素质教育,首先要抓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把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开展好素质教育。所以,开展好素质教育,不只是理工科学生的事,对于文史类、经济类、医学类大学生而言是同等重要的。这是因为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出“知识复合型”、“思维复合型”的特点,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科技”一词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所以树立全面的素质教育思想显得尤为必要。 在高职教育的实践中,必须转变过去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淡化传统的文、理、工学科观念,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树立全面素质教育观念。进行素质教育,就要进一步拓展专业口径,扩大服务面,调整人才的知识结构,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四个统一”,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统一;通识教育(重点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专门教育(重点培养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统一;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统一;文化传递与文化选择、创造的统一。在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大专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把大专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2、以能力为中心,树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 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必须以能力为中心,树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 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和性质所决定的。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场所,所以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身就担负着知识创新的使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高素质、充满事业心、责任心的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将担负起推动科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重任。如果所培养的人才只满足于当知识的储蓄罐,不具备创造能力、不具有创新精神是根本不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重任。现在,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样时代,竞争和创新已成为时代的特征,科技创新已成为保证一个企业(大到国家)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反观我国的情况,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已越来越尖锐。在生产中,很多生产线(包括高技术产业)主要靠引进,技术创新能力非常薄弱,科技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如果在高职教育里,教学只满足于给予现成的结论,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强烈的创新精神,这样人才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怎能谈得上推动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我们的国家怎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超越,就没有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