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8;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1)02-0016-04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在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当今世界正在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文明迈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恰恰在于创新;其次,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第三,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的根本出路;第四,创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缚。学生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业能力比较弱。为改变职业教育这种与未来的发展很不适应的状况而提出的“创新教育”,表达的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即接受“创新教育”的职业学校学生,应该是拥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 所谓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虽已提出多年,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主要工作文件中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创新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必须包括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护照,要求把创业能力护照提高到与学术职业性护照同等重要的地位。国际社会之所以重视创业能力培养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其一,根据预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不可能获取工资就业的岗位,并且这个比例会逐年提高,有些国家甚至达到或超过50%,因此,创业教育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其二,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会逐步缩小,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将逐步提高,经济形态日益向服务及资讯形态发展,只要少量的人力和办公设备就可以组建公司;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所需设备的成本日益降低,都为小企业和家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在过去三年里,美国每年有100万家新公司诞生,其中九成以上都是雇员不超过20人的小企业,它们是新经济的活力所在。因此,通过创建小企业自我谋职,既符合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知识青年乐意选择的就业道路。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概念辨析 创新(Innovation)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对于创新概念的理解一般有狭义和广义理解两个层次。狭义的创新概念,立足于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即: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广义的创新概念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侧面。本文所讨论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创业(enterprise)是指创立基业或创办事业,也就是自主地开拓和创造业绩与成就。创业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其功能指向国家、集体和群体的大业。狭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开创个体和家庭的小业。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青少年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内,是在职业素质教育基础上融入创业素质要求的具有独特功能和体系的教育。创业教育旨在提高学生自我谋职能力,是学校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1.目标同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规格;只有具备了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总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有效地培养未来人才的创业能力,也是我国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竞争、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能力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强弱,因此说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2.内容同质。创新与创业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精神可以理解为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品质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