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作为一种政策导向、一个热门话题、一个改革亮点,目前正引起职教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学习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学分制课题组的初步研究,试着对有关弹性学制及学分制应该研究哪些问题做一些梳理,供批评参考。 一、理论先行——解析深层问题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现实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内核的东西比表层更重要,从这些观点出发,对弹性学制及学分制的有关认识或理念研究就尤为重要。 一要搞清“是什么”、“有什么”。涉及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概念、内涵及外延、性质、优缺点,与对应概念(如固定学制、学年制)的区别、历史发展过程、本质特征,以及这两种制度自身包含的概念,如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主修、辅修、选修,学分值、学分区间、学分绩点,学分管理系统等等相关的概念和问题。 二要思考“为什么”。涉及到实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价值观问题,应该从更广的时代背景、更高的改革视角、更深的观念转变、更实的矛盾需求、更远的发展前景中,甚至从现实的困难中,去分析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要研究“怎么样”。应从系统的、全面的观点来分析弹性学制及学分制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一,与学校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如管理体制、招生、专业划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考试制度、毕业、中学生心理、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等等。其二,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如领导支持、行政协调、文件政策支持、给学校放权等等。其三,与社会的联系,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制度、分配制度等。 二、改革课程——解剖核心问题 弹性学制及学分制的实质是“选课制”,即学校制定弹性课程,学生自主灵活选课。“选”是形式问题,“课”是核心问题。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活动的总和,是整个学校教育系统的核心。实施弹性学制及学分制的课程改革最直接地应抓住两点:一是研究课程的结构,二是考虑课程的功能。二者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课程结构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1.课程体系的两段式。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规定,中职校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二者的课时比例一般为4:6;共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为50%。我们理解,这继承并改进了传统的三段式或四段甚至五类分法,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习三者的比例依然是4:3:3。 这是一个各地及各学校都要参照执行的原则意见。 2.课程安排的弹性化。学校设置的课程对学生来说应具有选择性,学分制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要在“选”字上做文章。一般要考虑“两类三种”课程:两类指必修和选修,三种指必选、限选和任选。关于文化基础课的必修课及选修课的范围,文件有规定,可参照执行。专业课如何安排选修和必修,各校依据实际可有较大的自主权。一般来说,选修课的设置与学生的选择,大多应是组块的选择,而不是某一门课的选择。限选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大专业下选择专业方向,任选课多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特长得到满足。选修课如何确定?限选和任选怎样安排?课时学分、比例怎样?“选修课不少于10%”的操作余地有多大?事实上,选修课的空间越大,研究及实施难度也越大。 3.课程设计模块化。从理论到实践都已证明,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是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必要条件。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宽基础,活模块”,在形式上体现“必修加选修”,利用群集灵活组合思想设计课程,形成模块式多元化的弹性课程体系,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统一性与灵活性、静态与动态、一般与个别的多重有机结合。基础或通用的平台怎样建?专业的模块怎样组?专长的或辅助的课程如何加?哪些必修哪些选学?要切实研究。 第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课程的功能应最大程度地发挥,以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为此,必修课特别是选修课至少要考虑以下几点: 1.课程的综合性。包括学科的融合,知识的整合,内容、方法、能力的综合,知识、技能、情感的有机结合,如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2.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教育的特色是生产性与实用性,应突出职业能力及职业技术的培养。可从某一职业技术的角度设课,如栽培技术、汽车修理,而不是从学科角度设课,如植物学或汽车原理。此外,应开设一些实践课,如德育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并给予适当的学分。 3.课程的时代性。教育部建议,美育、现代科技、人口、资源、环境、法制、管理等都可以作为选修课,力争体现时代气息或现代化特点。 4.课程的多样性。为满足多元变化世界中人的多重需要,照顾每个人的不同兴趣爱好,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应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选修课。 三、灵活管理——解开关键问题 弹性学制及学分制的实施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灵活性、开放性、竞争性、兼容性、选择性、自主性、目标性,是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涉及哪些管理内容?如何做到“活而不乱,严而不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