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基本宗旨和经济特区的战略导向 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未来战略走向必须建基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世贸组织基本宗旨及其各项规则上。在WTO的马拉喀什协议中,明确阐述了世贸组织协议成员方基本宗旨:“承认其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应旨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与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持续发展之目的扩大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 经济特区对以上世贸组织基本宗旨在理解与战略性把握上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坚持经济发展的人性化方向与目标。具体体现在收入提高、充分就业和有效需求的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同维护环境等方面。经济发展人性化目标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充分就业同社会保障、经营者权益和消费者利益等方方面面的关系。绝不以牺牲社会长远根本利益谋求经济的超常规增长;另一方面,必须消除生产优先于福利、员工让位于企业、生产者重于消费者的不文明社会意识,优先于社会一般水平和大多数发展中工业化国家,率先营造出符合社会进步意义的现代化生存环境。 第二,确保全球化生产与贸易的不断扩大。WTO宗旨与原则所提及的生产与贸易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上:①成员国之间消除了贸易壁垒和生产歧视的全球性生产与贸易体系,国际化的专业分工同协作链条将成员国经济有效连结起来;②全球性生产贸易体系的形成是成员国间对等开放的过程。货物、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和资本的输出同输入,在规模上扩张并相互依存,成员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全球化生产体系格局与对外贸易关系的改善;③生产与贸易的内容由传统货物扩展至服务产品、技术交易和知识产权、各类无形资产同货币及其金融衍生物。生产与贸易品种的多样化是国际生产同交换体系不断扩张的物质基础。 经济特区在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接和承担由主要以出口导向生产、交换功能向由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的转换方面起着重要的领先作用。相对于传统工业比重集中的内地省份而言,经济特区由于不存在幼稚产业保护问题,应该基本将整个市场,包括电信、银行、保险、旅游和航空业、中介服务业,部分公用事业、私立学校、医院和整个制造业,全面、平等、无差别地向境外资本和国内民营资本同等开放,在全国率先建立一个符合于WTO自由贸易精神的大开放区域。从目前我国主要经济特区已具备领先于全国经济实力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有一定基础和应对能力的现实来看,利用加入WTO契机;实现适时而大胆的特区功能跨越,不仅是经济特区在超国民待遇终结后的唯一出路和“排头兵”、“试验田”作用的继续,也是为我国逐渐过渡至全面按世贸规则运行的必要热身和经验摸索,是适应经济全面转型的需要。 第三,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化特征实现梯度式发展。WTO基本宗旨认同成员国根据自身经济的发展水平,采取必要和可行的方式以实现世贸组织各项目标。我国经济特区在区域特点、要素禀赋及现行行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在实行大开放上应综合确定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竞争力作用,形成有层次和具互补性的梯度带动和示范效应。这一带动示范效应一是就全国而言的,是生产与贸易全球化在不同产业领域集约化展示作用的表现。 例如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前15年,根据早期依托毗邻港澳区位优势和国际间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确立了经济实力、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与提高的坚实基础。1995年提出“二次创业”以来,深圳根据政策优势趋于消退,要素价格居高等发展制约因素,从深圳已具备高新技术雄厚基础出发,提出了“科教兴市”的战略方向。目前,深圳已实现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科技拉动。199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819.7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55%。 无论从现实经济发展还是长远战略方向来看,深圳走建立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道路,已经在我国经济特区发展上独树一帜,创造出新的区域增长模式。 二、WTO资本市场开放与经济特区作用 经济特区在作为引进外资桥头堡获得超常发展后,到今天基本已进入一个常态稳定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层次的梯度延伸,外资已开始向内地谋求发展。我国政府也正在通过推行鼓励措施和综合营造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外国资本参与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在这一新的前景下,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持续快速增长,它对广阔而丰富的内地市场和资源的激发,无疑需要大量的国际资本给以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外资增长保持相当的规模和速率,否则单靠政府财政加大投入和社会资源的调动,是不足以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经济体制再造;也是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国内经济体系。 按照国内产业与市场逐渐开放的要求,经济特区在连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需求上的作用将更为凸显。经济特区如能发挥好比之内地相对超前的金融功能,有望在即将到来并迅速增长的对内地产业并购与重组上发挥重要的融资中心作用。 必须看到,国际资本对中国开放寄予很大期望。中国一旦成功入世,必然令雪涌关前的外资,以大规模、多样化方式冲入境内。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外资对中国内地情况还不够了解。而其运作的规模性与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使其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往往更愿与懂得国际化运作的港商联合,至少是以香港为基地,进退有据;部分外资只愿意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发达健全的资本市场,间接参与对中国内地的投资。这就是目前香港作为继续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引进外资的融资中心双重地位而被国际投资者持续看好的重要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