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0(2001)01-0053-05 刚刚进入新千年,新世纪的征程又开始了!我们信心百倍,斗志昂扬。 回顾海南经济大特区发展的艰难历程,思考良多。就海南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及其战略而言,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九届人大次会会议(2000年3月)参加海南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太重要了,这几年海南的调整不错,你们这是‘鹿回头’了!”(注:海南日报.2000-3-6(1).)江泽民同志这段话,既是对海南经济特区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肯定,又表明了科学的产业结构战略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海南经济特区基本教训的深刻总结。 一 海南经济特区自创建以来,曾提出过不少带有总体性的经济发展战略,但特点是不切实际,时效甚短。其中最严重的损失是,由于产业结构战略的失误,海南经济在“房地产泡沫”与“金融风险”中长期低迷,至今才开始有所回升与好转,但总的情况仍然是严峻的,不容乐观。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把海南好好发展起来,是邓小平同志的遗愿。海南是祖国的宝岛,有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资源,必须精心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生态,利国利民,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这些基本精神,应当是海南经济特区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政策时必须认真与充分考虑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制定切合实际而又有操作性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具有根本性、长期性、方向性及全局性的认识、谋划与决策。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产业结构战略。以往对海南产业结构战略的研究不少,有些研究很有见地,但由于情况的变化或当时所需条件的不具备,加之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局限性,因而缺乏可行性和简要明了的基本概括。 海岛经济是海南经济的明显特点,此种经济的发展,往往出现自我性与封闭性,市场容量小,且资源有限,因而对“两通”(交通、流通)具有更大的依赖性。海岛经济的另一明显特点是拥有丰富可靠的海洋资源。虽然市场经济并不十分强调资源的自我供给,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有竞争力的商品生产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更是如此。海南经济特区作为特定的海岛经济,同时还是中国唯一的热作农业基地、热带及滨海旅游度假休闲基地,它背靠大陆、面向东南亚。所以,从海南的资源优势出发,考虑到海南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及今后经济发展所必要的支撑,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在于:依山靠海,发展“两通”,建立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地方产业结构,兴岛富民。三大支柱产业是:热带农作及其延伸产业;海洋产业;以旅游业为基础的国际商贸业。这里所说的热带农作及其延伸产业,既包括广义的农、林、牧、副、渔业,又包括以热带农作物及其特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及其他有高附加值的轻加工业,如橡胶业、饮料业、海洋食品业等;海洋产业当前主要是以南海石油为依托的石化工业、近海养殖业、传统渔业等,当然以后自然还会发展以海洋为对象的高科技及其他深加工业,包括远洋捕捞及其加工、海洋制药、海洋生化、航运、修造船、海洋勘探等;商贸业要以热带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为基础,背靠大陆,面向世界,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至少要尽快发展成为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贸易与金融重点发展地区。实现这一战略,从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势而言,就是“依山(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海南岛3.4万平方公里陆地)靠海(以海南岛为中心的广阔海洋)”;从发展的突破口与优化经济环境(包括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而言,就是“发展两通”;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向与目的而言,就是“兴岛富民”,兴岛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富民。简言之,即抓住“两通”,念好“山海经”。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是手段与目的统一,是资源优势与目标模式的的统一,是基本条件与发展方向的统一,是从海南的现实出发,既有客观依据,又可实际操作。 建立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海南地方产业结构,既是海南经济特区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比较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这一经济发展战略是与发展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相一致的;第二,与海南的现实及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要求相一致;第三,与适应全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及建立全国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要求相一致;第四,与稳定海南大局、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要求相一致;第五,与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全局性的战略转变的要求相一致;第六,与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政策将实行向产业结构优化倾斜及西部大开发的要求相一致;第七,与当前及今后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及要求相一致;第八,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及市场规律的基本要求相一致。 在海南建立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地方产业结构,并不排斥有希望、有潜力、有支撑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制药工业、机电工业、建材工业等。但明确海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重点及产业结构的支柱与主体,无疑是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的。 二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必须贴切把握海南的实际与特点,不忘前车之鉴。教训于人们的启示应当是深刻的。 启示之一,在实现海南经济特区产业结构战略的进程中,“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举足轻重,必须置放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妥善解决“三农”问题,首先面临的是如何使海南经济特区的农业迅速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海南经济特区虽然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已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是,依然存在着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转轨问题。经济体制的转轨,势必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离开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农村的旧经济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就是一句空话。 第一,要进一步变革农村的生产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由于其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素质差,资金投入缺乏,科技进步缓慢,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因而长期耕种同样的土地、种植同样的作物、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和采用同样的生产技术,并不能迅速而又有效地推动和促进农业的两个根本性改变。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在潜力发挥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有更多的后劲,难以摆脱传统农业粗放式的经营以及商品率很低的状况,不能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专业化、联合化、规模化、集约化将使“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大有前途,从而大力推进市场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