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向广东和深圳提出了发展目标和要求:“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制度、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深圳人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谆谆嘱托。在喜迎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的日子里,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委的部署,中央和省主要新闻单位纷纷聚焦鹏城,集中宣传报道深圳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做法与经验。深圳继张家港、杭州之后成为又一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经过20年敢闯敢试的成功实践,深圳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突出成就,走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交出了一份让全国人民满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答卷。 一 深圳把精神文明建设当成“硬任务”、“硬指标”,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看得见,摸得着: 环境建设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置身于深圳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首先感受到的是她的优美环境。这里高楼林立、大道宽阔、繁花似锦、绿草如茵,长年丽日蓝天,处处春意盎然。“深圳美得让人目瞪口呆。我们周游了全世界,竟然忽视了经济发展如此迅速又如此美丽的深圳。”国际公园协会秘书长和国际“花园协会”评委会主席考察了深圳后发出这般感慨。深圳把环境建设当作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工程”,城市兴旺发达的“形象工程”,创造新的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经整治、建设,绿化、美化,初步实现了“一街一景点,一镇一广场,一村一公园”的目标。全市建有广场45个,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公园46个,总面积达2553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达1850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35.2平方米。深圳城市环境建设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境治理优秀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1999年6月代表当今国际规划建设学术界最高荣誉的“UIA阿伯克隆比爵士奖”颁给了深圳,2001年国际花园式、园林式城市评比大会将选在深圳举行。 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思想道德的建设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圳毗邻香港,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外来人口众多,中西文化交汇,经济成分多元化。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人们思想观念的提高、思想道德的建设尤为重要。深圳坚持弘扬主旋律,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培育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形成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公平竞争、共同富裕和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提倡和鼓励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深圳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格提升的内在动力。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不为名利的“活雷锋”陈观玉,身患绝症、捐献眼角膜的年轻女教师向春梅,以身殉职、牺牲在抗洪前线的普通医生柳献共,挺身而出、勇斗歹徒的保安员杨卓辉,为特区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干部贺方军等,已成为深圳人引为自豪的楷模。顾大局、讲风格、无私奉献、求知创新等展示着深圳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随处可见:1.2万名市民无偿献血使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靠无偿献血解决血源的城市;各行各业组成的近4万名“义工”默默为社会上孤苦无助的人们献出爱心;“大山的呼唤”志愿者扶贫支教活动几天内竟有4000人报告应征;数十万市民慷慨解囊捐建的一所所“希望小学”为云贵高原的孩子们带去了求学的希望;每晚9万多公务员、白领、打工仔步履匆匆赶往各种讲座、补习班、培训班“充电”…… “科教兴市”和“文化立市”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特色。如果说经济是城市的“形”,那么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就是这个城市的“神”,形神兼备的城市才有吸引力,才有发展活力,才能不断创造奇迹。深圳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比国家要求提前5年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在这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崇尚科学已蔚然成风。80年代的深圳大剧院等“八大文化设施”,加上90年代的关山月美术馆等“新八大文化设施”和市、区、镇、村多层次的文化设施网点,表明深圳的文化发展“硬件”已居国内领先地位,而投资约30亿元的深圳音乐厅、中心图书馆、电视中心、青少年宫即将成为这座城市面向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深圳的文化发展“软件”——精品创作成效更为显著: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唱红大江南北;电影《花季·雨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获首届中国金膺电视艺术节多项金鹰奖;电视剧《琴童的遭遇》、舞剧《深圳故事·追求》、粤剧《情系中英街》等获“五个一工程奖”。不久前深圳艺术学校学生李云迪获得国际顶级钢琴赛事——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更是为祖国、为深圳争了光。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打工文学等新都市文化的盛行构成了深圳特有的文化景观。 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文明市、区创建活动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流动人口多、境外敌对势力和黑社会组织的渗透、颠覆和破坏,使得深圳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分外艰巨。1998年,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潮在深圳掀起,市五套班子直接深入第一线,严厉打击黄赌毒,大力整治社会治安,使全市刑事案件大幅下降,治安状况明显改观,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文明市、区创建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的热烈响应。特别是《中共深圳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文明市、文明区活动的决定》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各项创建活动的开展,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福田区的“整治市容环境百日大行动”,南山区的“南山杯综合治理竞赛”,盐田区的“港区共建”、“军警民共建”,宝安区的“创建花园式城区达标竞赛”,龙岗区的“建好深圳后花园、创建一流文明区活动”等,你追我赶,相互促进,高潮迭起。深圳市相继获得“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在南岭村、莲花北村和宝安区先后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昔日被称为“鸭屎围”的南岭村,创建活动开展后风貌一新,700多名村民和近万名外来工,无一人有违法犯罪行为,无一例计划外生育。“富而好劳、富而崇德,富而好学、富而思进”正成为南岭人的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