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8780(2000)11-0027-03 由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期,国家经济政策导向亦在转变,即从区域差别、经济成份差别向产业差别、市场结构差别转变。伴随这种转变,开发区原有的区域经济政策优势和外经贸政策优势正逐渐弱化。因此,开发区要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主动适应这种转变,就必须增创新优势,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子。如何开拓这条新路?笔者认为,应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一)设置开发区的决策 1.项目策划 所谓策划,就是战略定位。具体来讲,就是将设置开发区决策放在宏观的长远的方位来研究,并正确地把握方向和潮流,挖掘潜在优势,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使它提升到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有利地位,理出一套正确的发展思路或构想,从而寻找出一条取得成功的捷径。 2.区位选择 开发区的区位选择,关系到扩散幅射效应,关系到投资环境形成时间的长短,关系到发展规模,关系到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等等。因此,它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宏观区位选择:应接近国际海港、空港、国道、铁路交通方便,接近大城市,布局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国际、国内两面经济幅射能力强,符合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中观区位选择:可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中心型”就是居于城市区内,能充分利用城市老区内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劳动力市场,投资省、见效快。但是,发展规模受限制,历史条件制约多。“边缘型”就是属于母城的边缘地带,可以依托母城的大型公用基础设施、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等,历史条件制约少,发展空间大、自由度高;可以缓解母城的人口和交通压力;可以促使周边土地增值,有利母城的滚动发展,可以作为母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规划建设。因此,中观区位选择宜以“边缘型”为导向。微观区位选择:价值取向应该是,立地条件要好,投资成本要省。就是要具有地形地貌不复杂,地质条件好,防洪排涝等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容易建设,环境容量大等优点。 3.设置规模 决定开发设置规模,主要有六大要素。(1)人力资源:一个途径是依托母城,一个途径是吸引外地人迁入。应对其需求数量、结构和可能实现的目标作出预测。(2)基础设施配套:外部条件,主要是交通吞吐能力、能源供给、淡水资源等要预测容量限制幅度;内部条件,主要是给水、排雨水、污水处理、电信、供电、供热等配套要讲求经济性,即成比例相适应。(3)招商引资潜力:根据自身可能形成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导向,对未来吸引海内外商投资的潜力应做出评估和预测。(4)产业规模:根据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潜力和产业政策导向等政策,设定产业规模目标。福州开发区经验指标——一般加工制造业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30亿元人民币;高科技产业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100亿元人民币。(5)融资能力:主要指投资主体,为营造投资环境,诸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配套、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所需的资金,其筹措渠道和资金供应量能够落实。(6)效益平衡: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平衡。经济效益,主要指投资主体的投入和预期的收益能够平衡;社会效益,主要指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要有联动效应、扩散效应和幅射效应;生态效益,主要指开发区建设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上述要素和我国设置开发区的经验分析,笔者认为:设置开发区的规模每个开发区以10—30平方公里为宜,大型综合型区域开发,亦应划分成若干个功能小区进行开发。开发面积太小了形不成规模效益,太大了经济质量和管理没有保证;开发投资周期以10年为宜,开发时间太长了,不利于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浪费;一般一个城市只宜设一个开发区,大城市可划分不同功能的若干开发小区,这样做有利人力、物力、财力和项目等资源的集中合理利用。 4.投资评估 在这里,讨论的是开发区在投资开发过程中,投资主体对成片土地的开发,包括征地、拆迁、平整土地、区内基础设施和必要服务设施配套等的投资,以及对利用熟地招商引资、建设产业项目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价。 (1)方法的选择 由于开发区成片土地开发生产的产品是土地,即由毛地通过投资开发成为熟地,又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得经济收益。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虽然分为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三类。但是,三者构成是按用地规划成比例的,可以用加权平均数换算成单一的土地价格。一般开发区开发周期为10年,土地收益可以按10年全部出让的加权平均数计算,此外,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服务设施配套投资,根据我国开发区建设的经验加权平均成本为每平方公里约1亿元人民币,可将其作为不变成本分析;同样,征地、拆迁等其它可变成本,可以按政策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换算取得基本数据。因此,可以运用线性盈亏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同时,亦可以列出预计历年现金流量表,求出折现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进而评价其经济性。 (2)评价标准 由于开发区的价值目标是多元化的,因此,进行评价时应该包括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两个方面。宏观评价:一是间接经济效益,如促进投资、增加出口、刺激消费、增加税源、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水平等;二是社会效益,如推动城市化、增加就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促进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等;三是生态效益,如营造新的适合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更加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等。微观评价:就是对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于是,只要项目的宏观评价是积极可行,而微观评价的项目经济效益达到保本点以上,开发区的成片土地开发项目就是可行的。如果由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而经济效益达不到银行利率标准时,政府应实行补助。 (二)制定开发区的规划 1.功能定位 开发区功能定位,实际上是发展模式问题。根据国际发展潮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未来开发区发展模式的取向主要为“特区型”和“综合型”。(1)特区型:诸如现有5个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一个特区或新区内设若干个开发小区,各个小区功能各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以点带面、扩散幅射、联动发展。“特区型”受许多重大条件的约束,不容易获得国家的批准。(2)综合型:就是在总结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金融贸易区、保税区等发展模式基础上,趋向于到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集料、工、贸为一体,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完善的社会服务配套和高尚的生活区配套的多元化的综合发展区,这种模式将成为未来主导的发展方向。当然,在进行功能定位时,每个开发区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潜力,来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以核心产品为纽带的产业群众、市场取向等特色,做到发展模式趋同,但特色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