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园区,在世界各地的名称不尽相同,有“科学园”、“工业园”、“研究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者中心”等不同的叫法。虽然有的内容有所侧重,但基本做法大同小异,就是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等方面比较优越,而且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相对集中的地方,创造一定的条件,吸引高科技公司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从事高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制造。 我国自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7月联合创办深圳科技工业园以来,示范效应明显,全国相继形成和建立了北京中关村新技术开发实验区、上海漕河泾高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天津南开科学工业园区、广州科技开发区、南京浦江高技术外向型开发区、西安南郊科学工业园区、厦门科技开发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一些具备智力密集和良好生活环境条件,并有相当经济与技术基础的高科技园区。 从理论上来说,高科技园区不同于普通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创造一个能够吸引投资的良好环境,以智力密集为依托,研究、开发和制造高科技工业产品,引导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促进经济结构向更高的技术层次转变。 “聚宝盆”形成和作用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高技术经济开发区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传统产业相对饱和,生产要素向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流动。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一般随着成本和价格的下降而增长。经过两次产业革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致趋于饱和状态。传统产业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带来严重的污染,从而制约着它的发展。因此,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的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生产要素的转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新兴企业的建立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这是高技术经济开发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上升,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二次大战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科学技术日益受重视,如美国对科研投资50年代初为50亿美元,1984年已达470亿美元;而日本等国则走上科技立国的道路。这些都对高技术经济开发区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刺激作用。 三、聚集效应。在大学、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大量出现的前提下,聚集效应产生着自发的影响,导致大学、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的相对集中,促使高技术经济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 四、国际竞争强化下的国际示范作用。随着国际上政治、经济竞争的激烈,国际竞争的因素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主要取决于成本变为主要取决于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这种竞争的加强和性质的变化,使得各国更加重视发展自主科技能力;同时强化了高技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示范机制,使高技术经济开发区从美国迅速扩展到日本、印度等世界各国,形成了建立高技术经济开发区的国际热潮。 高技术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对高技术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它在高技术经济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高技术经济开发区可以成为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一般是以开发区的建立为基础的,通过高技术经济开发区,使高技术经济活动日益兴旺发达。由于开发区本身的特点,高技术产业在其内部可以拥有比它之外更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来发展。因此开发区内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一般要比区外快得多。此外,高技术经济开发区还可以成为引进、吸收高技术和资金的基地。它以其优秀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着各种高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极大地促进了高技术经济的发展,并被人们誉为新时代的“聚宝盆”。它的建立,还可以加速高技术研究成果向生产转移。它同与高技术有关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有紧密联系,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了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商品化过程。比如,可以使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签订合同,合作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或直接从大学、科研机构中得到技术。而且,开发区还可以帮助大学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在区内创办企业,直接将成本用于商品生产,就像北大方正集团一样。通过开发区对高科技扩散的促进,还可对区外的传统产业的改造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开发区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代替了处于衰落中的传统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开发区高技术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区内或区外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高科技园的“聚宝盆”效应,引起了各方关注。但有的地方政府尽管对建园的热情很高,也相当重视,却仍然在不自觉地应用旧计划体制的模式领导高科技开发区的建设,从专家论证到领导拍板,很大程度上还是大包大揽的做法。一段时间以来,在为数不少的在建和正在筹建的高科技园区中,一轰而上、盲目仿效的成分还很大。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经过数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蕴含着众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是自发地形成了相当数量的高科技企业,为中关村实验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也有各自的优势。而全国很多地方并不具备这些条件,也试图以北京中关村或深圳科技工业园的模式来发展高科技园区。这种做法就大大地脱离了各地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 还要指出的是,在考虑高科技园区的建设时,也必须衡量一下投资回报问题,必须注意不能用简单的区域政策代替产业发展政策。产品出口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前许多高科技园区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地处厦门经济特区的厦华电子集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做法。厦华电子集团在90年代与原电子工业部14所联合协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若干产品的开放,加强了夏华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经营者出思路,结合国内的科研力量,在产品开发上下功夫的做法,是我国目前条件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如果单纯把优惠政策局限在一些园区内,必将挫伤一些无法在园区内完成合作项目单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