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从1986 年开始创立并逐步改进一组评价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原则、研究方法、评估体系以及数据指标,并开始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到2000年,占世界GDP总产出95%以上、 包括了所有OECD国家在内的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该项国际竞争力测评,而分别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 )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GCR)》和《世界竞争力年鉴(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WCY )》也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了解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参考。 一、中国的竞争力排位在2000年继续下降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在2000年4月公布了《2000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在参评的47个国家中,中国的综合排名从1999年的第29位下降为第31位,这是自中国竞争力排名在1998年获得第24位的最好名次以来的连续两年下降。在IMD竞争力评价体系的8个大类(国内经济状况、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290项指标中(其中含统计数据等硬指标179个和问卷调查的软指标111个),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经济国际化程度、 政府作用和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产出、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等5个类别的相对排名均有较大幅度下滑。 世界经济论坛在2000年9月6日公开发布了《200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参评的59个国家中,根据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长期竞争力的经济成长竞争力指数(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中国由1999年的第32位下滑到第41位,是自1998年获得第28位排名以来的连续两年下滑; 根据反映经济的微观竞争力位势或当前竞争力指标(CurrentCompetitiveness Index , 又称为微观竞争力指数, MicroeconomicCompetitiveness Index),中国的排名由1999年的第49 位上升到第44位(中国历年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位次情况见表1)。 中国经济成长竞争力排名在世界经济论坛2000报告中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指标体系的重大调整。世界经济论坛从1998年报告开始,邀请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竞争问题研究大师、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参与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在1998年的年度报告中引入了微观竞争力的指标,在2000年的报告中对于竞争力指标构成作了改进和调整,将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分为经济成长竞争力和当前竞争力。为了反映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测度经济成长性的指标构成中,加大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力比重,引入了一个反映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能力与创业难易程度的“经济创造力指标”(economic creativity index)。 由于科技创新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潜力,世界经济论坛将其列为与以国民储蓄和投资为基础的金融因素、以反映经济竞争性和开放程度的国际化指数同等重要地位(其权重各为三分之一)。在影响中国的经济成长竞争力三个主要要素中,以反映居民储蓄率和国民投资率为主的金融指标一直相对较好且相对稳定,过去三年排名分别为18、19、20位;反映国内市场开放、竞争程度的经济开放程度指标过去三年排名相对落后并约有下降,分别为45、52、54。由于中国在新增加的经济创造力指标上排名较差,为48位,所以导致中国竞争力排名从1998年的第28位、1999年的第32位大幅度下滑到2000年的第41位。 按照这种调整后的指标,2000年的竞争力排名与1999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变动,那些在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状况上有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其竞争力排位有大幅度的上升。美国取代了连续8 年保持竞争力排名第一的新加坡而排名第一,新加坡排名第二。卢森堡、荷兰、爱尔兰、芬兰分别列3—6位,与过去的排名相比分别提前了4、5、5、5位,德国、以色列排位从25、28上升为15、19。转型国家中的匈牙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的名次都有较大攀升(最多的排名向前提12位、最少的前提6位)。相反,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排名,分别由去年的3、4位, 下降到8、11位,下降的位次分别为5、7位,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4、22 位下降到21、29位。中国的位次更由1999年的第32位下降到第41位,在所有排名国家中,属下降位次最大的国家之一(墨西哥、秘鲁均下降了12位)。由于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其它两个主要领域(金融条件和国际化程度)都没有突发性的改变,所以这些位次的变化主要可以归结为指标构成的调整,反映了在国家竞争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的今天,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创造能力严重影响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前景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