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后, 探讨入世后国金融业面临挑战和发展战略的论文日益增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从2000年开始计算,全面各级各类刑物上公开发表此类论文已达50余篇,平均每月十余篇。现有论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入世后我国金融业所受冲击、金融体系内各部门发展业发展战略,因而所提发展战略仅限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等微观层面,极少涉及战略问题的核心,其实质更象战术建议,更谈不上为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笔者认为,从金融制度角度入手分析我国金融业面临冲击更能切中问题要害,基于金融制度转型提出的发展战略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 一、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金融制度是现代经济制度的核心。 众所周知,现代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导管作用。它能有效地充当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媒介,将资源导向最富有生产效率的经济部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一国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现代金融直接涉及到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两大目标,并通过各种途径间接影响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各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用以调控经济的两大政策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是现代金融的应有之义。现代金融制度安排,更严格来说是现代金融制度系统,这是因为现代金融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中,现代金融制度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包括:货币制度、银行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经过较为漫长的制度演变和制度变迁过程,发达国家现代金融制度安排逐渐趋于稳定(这并不排除在某些方面仍然有局部变化,我们称之为量变或阶段性质变,如美国1999年11月12日废除G—S法案转而实施金融业服务现代方案)。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当中,金融制度安排仍然处于形成和趋于成熟阶段。这种不成熟的金融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金融制度子系统内制度缺陷和金融制度子系统之间的制度不配套、不协调。例如,在中央银行制度上,缺少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或者中央银行不能稳定货币为货币政策目标,而要服从于经济增长需要;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上,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反受制于商业银行。二战后较短时间内,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的准现代金融制度以一种渐进的、自然的方式缓缓接轨于现代金融制度。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这种准现代金融制度加速接轨现代金融制度的步伐。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纷纷放松对经常项目和资本账户管制,释放利率、汇率抑制等举措正是这种要求的反应。此时,原有的准现代金融制度正日益不适合于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趋势背景下的现代金融发展需要。只有顺应趋势,进行金融制度转型才能迎接挑战。如果我们把中国加入WTO看成是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用这一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加入WTO 后面临的挑战和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顺理成章的。 二、加入WTO的现代金融制度含义 一般认为,WTO中一个产业组织概念。笔者认为, 隐含在这种产业组织背后的是:WTO是一个制度概念。加入WTO就是加入这种制度系统。WTO的这种现代金融制度含义突出表现在WTO成员国实行的综合经营、综合管理的全能型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ing System)。所谓综合经营、综合管理主要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混业经营。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再局限于存贷业务,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贷款业务与投资银行的本源业务——证券紧密得结合起来;投资银行亦可以通过创造证券回购市场、资产抵押方式从事通常认为隶属于商业银行的业务;保险公司也可将保险资金投入证券市场获取收益等。 全能型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的趋势有其深刻的理论原因。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现代金融业资产专用性很弱。所谓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Williamson,1985 )是指对已投入生产过程的资产进行再配置的难易程度,或者说再配置已投入要素的成本高低。金融业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现实资本和人力资本)、信息和企业家才能。现实资本在银行业和证券业中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货币(M0—M4),其中M0的资产专用性最低,转换成本几乎为零;从M1—M4,资产专用性逐渐上升。但是,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由于多元化金融工具的存在,这类实物金融资产相对于其它行业的实物资产来说,其专用性便低得多,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由于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服务对象是同质的,而面临的金融市场又是高度相关的,其知识积累也必然是雷同的和高度相关的,因此,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很低。对于一家金融企业来说,信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宏观信息、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由于银行业和证券业面临相同的宏观环境,因此可以假定他们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财政货币政策趋向及与经济相关的各种非经济变更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完全相似;尽管在信息利用上可能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但这并不构成严重的信息专用性问题。同样地,银行业和证券业面临的是同样的行业与企业环境,这方面也不存在信息专用性问题。从企业家才能这一要素来看,企业家才能导致的创新结果恰恰降低了其他资产的专用性。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企业家才能不仅没有所专用性问题,反而具有相当的互补性。 金融业资产专用性很低仅仅使得混业经营具有了可能性。要促使这一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必须有令人信用的其它理论支持。这一理论支持要能解释银行业和证券业本身也有激励去侵入对方行业。我们很快就想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金融业资产专用性很低导致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进入壁垒很低。由于证券业和银行业生产要素性质与结合方式并不存在着严重的系统性差异,无论是投资银行进入银行业还是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都无须承担额外的安装成本(Installation Cost);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要替代性和通用性很强;现代金融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规模报酬递增。因而兼具资产专用性低和规模报酬递增双重特征的银行业与证券业内的厂商极想侵入对方领域,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