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3年拉锯战,今年11月15日终于签订了中美市场准入协议,这预示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指日可待。香港股市飚升到97年以来的最高点,但深沪股市次日却挫跌徘徊,至今反弹乏力。一些人欢呼雀跃,一些人忧心忡忡,大多数人喜忧参半。在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看待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简称“入世”)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如何理解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有经济“有所为有所不为”问题,这是人们当前普遍关心的两个热点。本文联系国家经济安全与国有经济控制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经济市场化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必然引发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预见到,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产业革命完成后,工业生产日益脱离了本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逐步走向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各国普遍的经济市场化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随之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地位提升。如美国政府在90年代初期就将“经济安全”置于对外政策三大支柱的首位;俄罗斯则在其《国家安全构想》中明确提出“保障国家安全应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日本也特别强调“经济安全保障在综合安全保障体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位置”。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更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首要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以及“三步走”战略的实现。 之所以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反映,它有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但作为目前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范围的扩展,它必然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如果说“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给不同国家带来的利弊得失是不均衡的。各国从诸如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经济全球化载体中获益大小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实力和本国资源的比较优势。由于经济实力不同和比较优势差异,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交往中,实质上仍有受制于发达国家垄断的一面。商品、技术、信息、劳动力、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都是按西方的“游戏规则”来实现的,表面上的公平原则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公平。西方媒体经常宣扬,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同在一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说法只是说明了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面,而没有说明各国机会不均、利弊不等、彼消此长的一面。在全球化过程中,当世界上一个或一些经济体出现麻烦或收缩时,另一个处于垄断地位的经济体却有可能受益并乘机扩张,凭借其经济控制力而不必担心某些经济问题出现国际“连锁反应”。一个或一些国家的失败,甚至还会促进另一个国家的成功。美国《商业周刊》1999年4月5日的一篇文章,就露骨地承认“世界的祸是美国的福”。这就说明,美国的利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的。近年来,世界经济中接连发生过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经济很不景气,而美国经济却连续增长近 9年了。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为条件、以世界市场为基础、以国际金融为核心的。资本以巨大的规模跨国流动,谁有实力控制了世界金融市场,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贸易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必然起主导作用,并且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两难选择:不融入国际大市场就可能丧失赶超世界水平的和平发展机遇,但融入国际大市场又必然回避不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西方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宣扬世界经济“一体化”,其潜台词则是“资本主义化”。国内一些人把“全球化”完全等同于“一体化”,简单笼统地提“与世界经济接轨”。事实上世界经济“一体化”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是不可能的。由于发展水平悬殊、利益取舍对立和价值取向不一,发达国家不可能与发展中国家“一体化”,即使是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目前也没有能够真正“一体化”,更何况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无论是主动或是被动,迟早都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是大势所趋。但现在盲目迷信所谓的“双赢”,随声附和西方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则会忽视国家经济安全。 二、中国经济实力增强,WTO需要中国; 中国从长远利益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也需要加入“WTO”,但期望值不宜过高 WTO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而没有中国“入世”,WTO就不能真正构建成完整的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 中国原本是世界关贸总协定(即WTO的前身)的创始会员国,却长期被排斥其外,不管能说出多少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那时中国国力弱小。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是拥有近13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7位, 对外贸易额占世界第10位,近20年以9.7%年平均增长率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成了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说:“没有中国参加,世贸组织就不能称为世界性组织。”中国“入世”,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动力,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与各国经济发展充分结合,各自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将会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讲:“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争取一个加快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才更有助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中国“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可以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WTO的自由贸易原则要求成员国降低贸易壁垒, 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进行,使各国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又允许各成员国依其自身的经贸状况和竞争力实行逐步自由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可利用WTO的一系列规则享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利益,为我国的产品、服务找到更好的国际市场。其次,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入世”后,对外开放按照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要求进行,这就向世界各国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开放形象,投资者特别是一些大跨国公司就会增强对中国的信心,加大对中国的资金投入,并促进国内经济调整结构、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80年代,我国已先后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由此获得了一些中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但由于在协调国际经济政策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与现在的世贸组织有密切的联系,加之获得的贷款大都与贸易有关,为了全面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和更便捷地获得国际贷款,我国自然也要加入世贸组织。再次,有利于我国积极发展同经贸伙伴的关系,解决经贸摩擦,并争取参与制定更公平的国际贸易规则。WTO作为“经济联合国”, 它的有关协议及条款对各成员国原则上是平等互利的。一旦发生争端,中国作为成员国就可以求助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逐步消除主要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的大量歧视性贸易壁垒,保障我国参与公平贸易的机会。反过来,如果不加入WTO,中国广泛的经贸利益将得不到维护, 国家经济安全会受到威胁。因为“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如果中国不“入世”,就没有机会参与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如果中国在新一轮多边谈判发起之前解决不了“入世”问题,以后解决的难度将大大增加,新规则产生的要求会更多,中国经济在21世纪将可能为之付出更大代价。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现在“入世”,也是为了长远利益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