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是一次崭新的经济运动,必然牵连许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调整和相应的得与失。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往往使许多熟悉的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不断产生新的情况,出现新的动向,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重视这些问题。重视这些东西,既是我们抓住发展机遇的钥匙,也是我们认识乡镇企业内在运动规律、克服工作中盲动性的好方法。仅就成都调查所见所闻,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值得引起重视的“新动向”: (一)机制创新深层问题层出不穷。 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打破了当初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和不规范的竞争规划,使原有许多“理所当然”的“份内之事”变得无所适从。仅仅从我们调查所涉及,当前,重要问题可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既往乡镇企业的地权归属问题。当初,乡镇企业发展多从乡情、亲情和对政权的归属出发,对企业土地的使用和投入,大多很不规范;地权的归属,使用的权利与义务,责任和代价等等诸多问题都混淆不清,使乡镇企业创业之初的机会成本十分低下,从而促进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现在,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和产权改革的进行,原先混淆不清的地权问题,越来越成为乡镇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道路上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在成都被称之为“有天无地”的经营难题。由于管理中政出多门,许多问题难于一致,实践中也难以遵循,因此,亟待统筹协调,规范操作。其次,企业同构与恶性竞争。由于乡镇企业产业(行业)结构趋同严重,导致市场不规范的恶性竞争,尤其是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之后,使原先那种“船小好掉头”的“见缝插针”的经营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其表现,既有那些“龙头”企业在无序竞争面前“欲干不能,欲开(工)不行”的仰天叹息,又有万千作坊式家庭企业为生存不惜血汗地进行“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既有当地不择手段的压价倾销,也有异地釜底抽薪的买空卖空,总之,随着产权明晰的逐步完成,这种因企业同构而形成的内部之间、内外之间的恶性竞争,已成为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另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最后,资本周转与金融风险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产权明晰,企业进入资本运转的市场竞争轨道,失去基层政权庇护的乡镇企业家们发现,市场经济完全不是随心所欲的场所。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企业改制后资金匮乏,另一方面,原先政府给予的筹集便利已基本不复存在;一方面,市场竞争有等于加大资本投入,以便谋取先入为主的份额,另一方面,主要筹资渠道已经由民间各种不规范、不合法的方式和方法,转向正规的金融部门;一方面,乡镇企业亟待加大技术改造,亟待改变陈旧设备,建立前景广阔的高新产业,另一方面,银行改制使投资变成一种前所未有“风险”。这些情况促使金融部门以各种借口“惜贷”,从而使众多乡镇企业,如何在新的机制下顺利地实现资本周转成为不可逾越的新“考验”! (二)结构调整使乡镇企业的“大”与“小”各顾其途。 随着“二次创业”的进展,成都乡镇企业的规模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企业平均人数,1993年比1984年减少41.3%;经过近几年的“二次创业”,目前又比1984年规模下降26.7%,1998年末,仅仅为1984年的43%。乡镇企业越发展,企业平均职工规模逐渐递减的趋势仍无停止的势头。但从绝对值看,也不过由1984年的22.3人下降为1998年的9.6人。若再深入一步,从成都乡镇企业不同经济性质考察,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至少,也绝非所有乡镇企业职工规模一直在下降!从全市统计中可以看出总体平均,企业人平值1998年比上年降低了23.8%。其中集体企业同期只上升了11.6%;而个体私营企业却只下降37.7%。似乎在总下降趋势中两者平均差度并不太大。不过,从绝对值上看,就初步明确了浅层的平均数掩盖下的实质:1998年成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平均人数已下降为4.8人;而同期集体企业却由上年的67.8人上升为75.7人,已是个体私营企业15.8倍!可见,通过“二次创业”,在不同经济成份之间,企业人均规模发展方向是迥然相异的,基本趋势依然是“大”与“小”两个方向背离、逆向运行的态势。这种背离态势到底有多大呢?我们从“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剖析就更加清晰了。全市38户重点乡镇企业,仅占集体工业企业数的0.5%,但拥有资产总额的24.3%,1997年实现营业收入95.1亿元,占集体企业营业收入的29.6%;完成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占全市乡镇集体工业增加值的34.9%;实现利税总额8.4亿元,占集体企业利税额的55.4%。若把它们与全市乡镇企业户年均产值91.6万元,利税35万元的平均指标相对照,我们则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乡镇企业大小背离的内涵了。除了极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外,约占90%以上的中小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仍属于家庭作坊式的私营“夫妻店”、个体老板、“前店后厂”现炒现卖的现代作坊,以及长途贩运的购销“专业户”!真正具有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现代化生产与营销,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小”乡镇企业是微乎其微的。 由于“二次创业”使乡镇企业更加直接面向市场,投身于市场竞争,而“大”与“小”企业之间,由于自身条件,企业素质、经营者应变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加之市场环境的变幻莫测,因此,其感受与反映各不相同。调查中我们发现:“小的活不好”,“大的往外跑”,就是当前成都乡镇企业家们心态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