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牧区地处边疆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草原畜牧业是牧区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广大牧民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因此,发展草原畜牧业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牧区畜牧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原和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等有力措施,保证和促进了牧区畜牧业的顺利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80年代中期开始,牧区实行了“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彻底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牧区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据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大牧业省(区)统计,1997年大小牲畜(不含猪)存栏达到12604万头(只),出栏10234.9万头(只),比1978年分别增长27%和249.8%。牛羊肉和毛绒产量由1978年的24.46万吨和9.31万吨增加到1997年的113.67万吨和15.89万吨,分别增长了329.6%和70.8%。畜牧业产值也由1978年的17.33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223.87亿元,增长11.9倍,年均递增14.4%。 牧区畜牧业之所以获得飞速发展,除了贯彻实施党的正确方针政策外,主要是:1.增强了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了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开展了以解决牲畜“温饱”为中心,以水、草、料、棚、加(饲料加工)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牧业稳定发展为目标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内蒙古、新疆等地大规模进行防灾基地建设以来,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大增强。实践证明,防灾基地建设不仅在改善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方面收到了较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对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坚定走牧业现代化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积极作用。2.畜牧科学事业迅速发展,科学养畜和科技兴牧水平不断提高。经过长期努力,畜牧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机构得到充实完备,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国广大牧区已建成从省(区)到地(州、盟、市)、县(旗)、乡(镇、苏木)四级畜牧、兽医、草原技术推广体系。同时,在牧区各省(区)、地(州、盟、市)已建成设有畜牧、兽医、草原、科技情报等研究所(室)的畜牧科学院(所)。由于畜牧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已经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与推广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我国牧区畜产品的增长和牧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 建国50年来,我国牧区畜牧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由传统游牧和半游牧经济向现代畜牧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初级阶段,不仅速度慢、水平低、不稳定,而且存在基础脆弱、后劲不足等严重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一)草原严重退休,生产力水平下降。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发展牲畜头数,草原超载过牧,加上滥垦草原、乱搂发菜、乱挖药材等破坏活动,草场植被严重退化。据统计,全国草原退化面积已发展到占可利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至今每年仍以约2000万亩的规模在扩展。草原退化的结果是产草量下降和草地质量变劣,牧草资源迅速衰退。全国草原平均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50%,而且质量变劣,优质适口性强的豆科、禾本科、菊科牧草减少,不可饲用的劣质的有害有毒植物滋生蔓延。另一方面,草原牧养的牲畜却在逐年增加,如内蒙古、新疆和青海三省(区)1952年共有大小牲畜3666.4万头(只),1997年达到10315.2万头(只),46年增长了1.8倍;西藏由1959年的1023万头(只)增加到1997年的2289万头(只),增长1.2倍;其他牧区的存栏畜也普遍增长了1-2倍,饲养量则增加更多。牲畜大量增长的结果,加剧了草畜矛盾,加重了草场负荷,草场退化更快、更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二)牧业生产条件尚未根本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长期以来,虽然在牧区建设上投入了不少人力、财力、物力,但大都是一些典型工程、示范工程,就广大牧区而言,那是微不足道的,因而仍有不少牧民未能定居,饲草料基地、棚圈等建设进展缓慢,尤其是作为定居和建设草料基地核心的牧区水利建设,工程难度大,需要投入多,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而影响了整个牧业建设和无水、缺水草场的开发利用。不少地方仍然处在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的原始游牧生产方式,没有固定的草料基地,抗灾能力很弱,生产没能保障,未能走出“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因此,牧区畜牧业扩大再生产相当困难。 (三)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力量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草原畜牧业尽管有较大发展,但生产方式依旧是传统的,管理方法也是落后的,还没有走上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轨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营管理非常粗放,不少草场仍以传统的自由放牧为主,科学的划区轮牧未能大面积推广,除四季草场区分比较明显外,同一个季节基本上在同一牧场上重复放牧。尤其是草场使用权固定到户以后,更是多种牲畜同在一块狭小的草场上混牧。生产设施不足,机械化水平低,如打草的机械作业量不到10%,挤奶、剪毛也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二是技术力量薄弱。据内蒙古统计,平均1.1万头(只)牲畜才有1名兽医,每2万头(只)牲畜有1名畜牧技术员,每16万公顷草原有1名草原技术干部,其他省(区)牧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