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形成的依据:当今,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宏观发展趋势下,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功能的全球化战略部署成为都市经济圈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1.信息革命带来的空间分散化趋势开始使城市边缘地带快速增长,然而从更宏观区域发展来看,集中化(或城市化)趋势似乎更明显。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知识经济时代也仍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从而有可能导致“乡村城市化”和“城市效区化”两个过程的合二为一。 2.企业的中枢管理功能集聚于大城市、生产加工功能分布中小城市的分工与协作系统的形成与完善,推动着城市功能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成为城市体系形成、都市经济圈联动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上述全球化扩张战略的指导下,跨国公司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功能部署趋势可判断为逐渐在上海设立地区性总部及研究开发中心(或分中心),在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大中小城市布局生产、加工中心(或制造基地)。 3.新经济产业兴起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高度专业化和分工的细化。为了有效地降低交易和获取信息的成本,新经济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性产业往往趋向大城市集聚布局,以寻求空间集聚和经营活动的同步。这种集聚的经济环境,也为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为交通、通讯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规模经济的门槛。也必将对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带来重大的影响。 4.我国市场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完善,促进了企业与生产要素在全国各地区间流动与集聚扩散的初步形成。一方面,部分大型企业的总部(或R&D功能、销售功能)陆续迁址于上海, 并将其原创地作为生产加工基地;另一方面,上海企业本着“立足于长江三角洲,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原则,也纷纷跨出上海,寻求最佳布局区位。如此“双向发展”的结果,既提高了上海的核心城市功能和地位,也将促进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的形成。 “十五”期间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形成的指导思想:核心城市可由上海和次一级的南京、杭州共同组成。“十五”期间首先要各方合力,共同推动核心城市的建设,并通过核心城市与次核心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带动整个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周边城市的呼应及其能动作用,在都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优化重组以及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领域,努力实现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功能互补,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建立彼此间相互协调的“都市绿色综合体”。 “十五”期间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形成的总体目标可归纳为:在现已形成的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城市,包括苏锡常通、宁镇扬泰和杭嘉湖、绍甬舟等四个次一级城镇群体的城市网络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各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配合,在明确各自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共同建立一个包括国际化的金融贸易、高度化的加工工业、网络化的交通通讯与现代化的高效农业的“多心组团、分层辐射”的都市经济圈,并使之成为与国内经济衔接、国际经济接轨、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行示范区。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战略和主要方式: 1.以技术创新和协作分工为重点的工业联动。要加强在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以及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中的联合开发与协作。打破行政分割,统筹规划,内涵发展,重点形成汽车、电站和精密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现代通讯设备等制造业的合理分工。使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技术和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整合优化。 2.以金融、商贸、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联动。大力推进外资金融机构开拓江浙两地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各主要城市建立起完善的金融分支机构,以进一步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金融合作;上海的商业贸易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人才、管理等优势,结合江浙商贸业规模大、专业化的特点,通过制定长江三角洲商贸合作的总体规划,组织科工贸联手,优化布局生产、加工、销售的基地。同时,上海要以广阔的外贸流通渠道,努力吸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商贸企业落户上海,进行投资发展和合作经营;上海的旅游业要与长江三角洲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各地市要协调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突出各地特色,加大旅游市场的高科技和文化含量,提高各地旅游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把上海市建成国外游客出入中国的窗口、太平洋西岸商务、文化、度假、观光的大都市综合旅游中心城市;把杭州建成为日内瓦型的国际旅游城市,把南京建成为融古都山水园林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旅游城市;其他城市建成为各具特点的江南旅游休闲胜地。 3.以组建跨地区企业集团为重点的企业联动。①依据“政府引导,自愿组合;资产经营,多元发展;核心构成,强强联合”的原则,积极组建和重点发展代表长江三角洲走向国际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经营规模化、功能多元化、管理科学化、营运国际化,实现资本扩张和市场扩张。②围绕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战略目标,以石化、电力、钢铁、建材等产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理转移为重点,实现各城市企业间的功能互补、资产优化和互惠互利,组建和重组若干全国性企业集团,重点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市场。③各地方政府要为组建跨地区企业集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主要包括共同协商,避免双重征税;拓宽融资渠道,给予优势企业股票上市的优先权;制定鼓励跨地区经营的相关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