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即物价的持续走低。在物价持续走低的同时,经济增长率呈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因此,如何看待物价走低以抑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就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经济状况下,物价走低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反映,是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的反映,即经济结构内在矛盾的反映,它是一个客观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应重视经济机制内部矛盾的调整,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物价走低过程是一个客观过程 目前,我国的市场格局是非均衡的畸型买方市场,其直接表现是,商品严重积压、市场需求萎缩。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商品的市场价格呈现出小幅度下降的趋势。1998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了2.6%,1999年上半年下降了3%,1999年下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仍将会出现物价走低的趋势,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以说,物价的持续走低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在商品供给严重大于商品需求的情况下,供给大于需求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商品价格的下降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即市场上的生产者因其商品积压而被迫降价出售,致使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市场上的消费者因其持有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提高而受益。这一作用发生的实质是市场调节社会资源、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分配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必然促使一些企业因其生产能力过剩或生产超前、不为当前居民的需求所容纳而退出生产过程。显然,这一过程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内在矛盾尤其是经济结构内部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客观过程,也是不以任何人、任何社会阶层的利益为转移的作用过程。 在物价走低的条件下,由于一些企业的破产、倒闭,致使企业利润减少、下岗和失业工人增加,使企业和国家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加重了政府的负担,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市场的疲软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浪费了社会资源。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疲软、物价走低的出现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表现。对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客观过程而言,能够做到的是改变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或因素,而不是阻止这一机制发挥作用。 目前,一些报纸、杂志认为,在当前启动消费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作用力度不够。即由于固定资产增势的减少、金融机构贷款的减少等,致使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的作用力度不够,难以防止或遏止通货紧缩的发生。笔者认为,在物价走低的同时,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仍在7%以上,其中工业生产速度超过9%;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在17%以上;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和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并不算低,因此我国经济不具备通货紧缩的条件,而只能称之为物价走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物价的持续走低是在较高通货膨胀之后的下跌,是商品价格的回归。如果一味强调货币政策的全面扩张,盲目增加投资和贷款,不但不会缓解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而且只会迫使经济重新回到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上来,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增长必然会因为资源的全面紧张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所证明。这一主张的实质是要阻止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经济运行进行人为的而非经济的干预,进而迫使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断,这一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并不是说,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是无能为力的,而是说在尊重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对经济发展中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和超前的生产进行淘汰。目前,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总量控制,压缩一部分商品产量,如近三年国家压缩纺织设备1000万锭,拟压缩钢铁产量1100万吨,还计划适当压缩建材、化工、煤炭等的生产,其目的是为了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二是明确提出治理“五小”企业。这次调整改变了以往限产、压库等方面的做法,而是直接对低效益的企业进行淘汰、破产,这些措施调控经济的做法无疑比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快,这样的调控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 二、物价走低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 物价走低的出现,既然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那么就不必将其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急于改变这种状况。对于目前的市场疲软、物价走低的状况,我国政府曾多次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赤字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其对改变市场疲软、物价走低的状况作用并不明显。这说明改变目前市场状况是一个解决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艰难过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内在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生产中能源、原材料消耗过高,企业投入产出率长期低下。“七五”期间,经济增长波峰(1988年的11.3%)与经济增长波谷(1990年的4.1%)之间的落差达7.2%,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造成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2.盲目扩大投资规模,铺摊子、上新项目,而忽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在市场供给方面,低档次的商品大量积压、滞销,高质量有特色的适应现代消费取向的消费品仍然短缺;特别是适应现代工业、金融、通讯等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的机电投资品及其零部件缺口很大。 3.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经济增长要素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致使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资本投入占62%,劳动投入占10%,技术进步占28%。这2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占经济增长的50%-60%。 4.片面发展超前产业,而忽视人民(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例如,目前我国商品房积压面积已达8000万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商品房积压并不表明我国居民已不需要改善住房条件,而是这批商品房不为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所承受,是超前生产。 以上诸多矛盾集中体现为经济结构的失调。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至今的,是经济结构失调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回顾美国经济发展史,危机以前的美国也是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状态;而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也逐步从短缺经济转向了过剩经济。自3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由于扩大军用支出的需要,其市场才逐步从低迷走向复苏。因此,就我国物价走低这一过程来看,其作用过程也不是一两年内可以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从近期发展来看,物价走低可能会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但不能因此而急于改变这种状况。相反,如果急于求成的话,其结果很可能会走向通货膨胀的老路上来。对于通货膨胀给经济造成的影响,人们已深有体会,它所带来的是生产者的损失、消费者的损失、价格信号的失真、资源配置的低效益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经济的发展不能走依靠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这一道路。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其目的就在于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前提下,解决通货膨胀的不良影响,“软着陆”的成功为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