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世纪之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和极好的机遇 3.1世纪之交当我们展望和重新筹划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 应当充分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科技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变化,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和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3.2 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战略部署。九届人大产生的新一届政府将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的首要任务,总理领衔成立国务院科教兴国领导小组。“十五大”规划的蓝图和科教兴国战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也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和外部环境。世纪之交,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事关大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大计,责任重大,任务紧迫。尽管我们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大形势十分有利,工作有基础。我们应当对前景充满信心,任何悲观的,无所作为的论点都是缺乏根据的。 3.3 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对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整个社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将依靠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本质上要求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通过竞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组织到效益最高的地方。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使得高等教育这个最大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和新问题,体现在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教师供求关系的特点,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这种关系和影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行业,不能也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关系之外,自我封闭作象牙之塔。恰恰相反,我们首先要从积极的方面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为教育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有利的发展条件,自觉地借助于市场机制、市场法则,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事实上教育改革发展中诸如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偏低等问题本质上是不符合价值规律的,只有遵循价值规律,按照市场法则才能得到解决;人才流动是人才竞争的表现,供求关系调节价格。吸引人才必须提供优越的待遇,稳定人才也要寻求改善待遇,待遇好、有竞争力的职业进一步吸引人才,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人才劳务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促进人才的流动,从本质上说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吸引优秀人才,构筑人才高地,这正是我们人事师资部门工作所追求的目标。所以教育的改革发展乃至教师队伍的建设一定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市场具有两重性。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功能性的缺陷。对于有些社会事务市场是无能为力的或者是软弱无力的。教育就是一例。教育是典型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它的内涵及其功用不可能也不应完全为市场经济所涵盖,不能完全市场化,不能受市场盲目的自发力量的支配。因为市场本质上与教育规律有一系列的矛盾:市场行为功利性与教育事业的公益性的矛盾;市场行为的短期性,即时性与教育的长周期、间接性、迟效性的矛盾;市场行为的自发性、盲目性、波动性与教育的稳定性的矛盾;市场的效率原则与教育的公平性原则的矛盾等等。任由市场自发力量左右,就会断送教育事业。盲目的竞争从来不利于处境不利人群。当前人才梯级转移的无序状态,使得边远地区、不发达地区首当其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教育既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市场法则和市场机制,又不能市场化。教育经费投入不能完全市场化;教师工资的确定不能市场化;教师的供求关系,教师资源的配置不能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必须强化对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资源的配置的支持性干预,必须强调有效的政府行为。当然,这种干预,一、不是普遍绝对的,而是在市场失灵情况下;二、不是限制性干预,而是支持性干预;三、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借助市场机制,运用市场法则。市场经济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有直接的和间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但长远的看是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我们既要放开搞活,借助市场的调节机制,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又要强调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干预,以保证教育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盲目冲击。我认为,这就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人事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3.4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客观上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济转型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增加,意味着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和职业转换、知识更新和教育自身的现代化的加速。这些对高等教育、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如总量需求、整体素质、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实际能力等方面都构成了挑战。学科结构以及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并为之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5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校教师的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 高教的内涵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这种发展应该包括提高队伍总体素质、提高人员的使用效益两个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迭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产业和边缘学科的发展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的支持。面向21世纪的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适应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相互渗透融化的趋势,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更新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增强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四、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尽快实现“两个转变”,主要方面有新的突破,2000年前后争取大见成效 4.1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当审时度势,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充分认识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意义,认真研究新情况下的新问题,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不失时机地实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两个转变: ——教师管理体制的转变:由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师管理模式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开放式的教师管理模式,建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高效率的教师供给、任用、流动、培训和激励机制; ——教师工作重点的转变: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向教师资源的保障、开发与利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 根据上述“两个转变”,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应当在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工作目标上相应做出一系列的调整。 4.2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应当是:适应科教兴国战略布局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优秀年轻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依法治教、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激励,改善待遇、内涵发展的方针,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