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企业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步推进的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出现了侧重予经济物质手段,忽略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如何正确认识并运用物质动因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企业管理一个有实际研究意义的课题。 有人把现阶段企业管理中经济手段与政治工作失衡归咎于市场经济,这是一种片面的见解。市场经济讲求效益,固然会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但这仅是问题一个方面。根据笔者的调查与研究,产生企业管理中对物质利益机制与思想政治工作轻重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一是职工普遍存在的“致富”心理。当前职工最普遍、最现实的思想特点是人心思“富”。有人说,企业好不好,就看钱多少。许多经营者更是把物质利益机制作为增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树立管理者威信的法宝。 二是物质刺激见效快,思想政治工作难。由于利益机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效应上的差异,从而使部分管理者图省心省事,乐于运用经济手段管理职工。 三是极左时期“空头政治”留下的后遗症。由于职工对空头政治的逆反心理依然存在并继续影响着当前的企业管理工作。 四是企业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差距。当前职工队伍青工居多,文化素质高,思想活跃,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而有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枯燥缺乏吸引力,说理教育缺少信服力,自身形象没有感染力。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目前企业管理出现了靠“哥们”意气联络感情,用物质利益刺激积极性的现状,大大降低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这种管理水平很难以适应即将到来的21世纪,跟不上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节奏。究其深刻的根源,在于对物质利益机制与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如何正确对待物质动因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呢?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邓小平文选》第136页)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从心理学上分析人的五大需求中, 第一层次是物质,第三层次就是精神,这些都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物质与意识是驱动人类发展的两个“轮子”。在企业管理中,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性的需求,符合客观的规律。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的做法,都是脱离实际,难以奏效的。 再者,还应看到物质动因与思想政治工作互为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性。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二者常常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例如对某一职工的奖励通常是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评先评优,赋予荣誉感等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在慰问、家访等思想政治工作中又常常出于排忧解难、关心爱护之心而稍带物质的慰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质与意识,利益机制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企业管理乃至各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必须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与思想政治工作并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当前,要把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三讲”教育引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用邓小平理论教育人、培养人,又要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物质利益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经济利益的杠杆作用和制约作用,这样才能使企业管理步入健康发展的科学管理轨道。 当前如何在充分发挥物质动因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呢? 首先要找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话道出了人类的普遍共性。即人都向往“高处”,要求“上进”。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环境、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所追求的“高处”不同而已。人类这一共性以及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就是:不断提高职工的社会主义觉悟,诱导并激发出职工内在的积极因素,开发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共产主义思想闪光点,使之发扬光大,变点“成片”,进而形成“团团烈火”。 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具体方法上,许多管理者往往停留在面上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年终评比表彰上,而忽略了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发现每个职工的优点和长处,并随时随地地运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予以肯定和鼓励。美国心理学家拿破仑·希尔在《成功学》一书中指出,人的身上有一张“隐形牌”,一面写着积极因素,一面写着消极因素。成功的领导者往往是十分注重对下属不时的给予鼓励和赞美,让他身上“积极因素”的一面始终朝外。成功的管理者就是运用了多表扬、少批评,多赞美、少指责的管理方式,并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从而确立了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发展,并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 其次要抓住职工思想工作的特点。职工上班主要是从事生产劳动,下班后各自回家,少有充足的“大块”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政治教育。因此,企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形式、谈心活动是开展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最常见、最有效的基本形式。因为谈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在双方平等的氛围中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灵沟通,感情联络。把政治教育进行在平等的对话之中,消除了受教育者的戒备心理、逆反心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