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不仅包括企业对消费者(B—C)的商务活动,也包括企业对企业或企业内部(B—B)的商务活动。一般的观点,是将电子商务视同网上购物,即企业对消费者的交易,但这仅仅只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方面,我们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电子商务最具有增长潜力应当优先发展的是企业对企业的交易。 一、我国电子商务B—C模式的市场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发布的统计报告, 截至1999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计算机数已达350万台,上网人数已达850万。中国上网人口从1997年10月—1999年12月每6个月的平均增长率为91.75%,上网人数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态势(见图1)。按照市场营销理论,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意愿。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活动的目标群体首先应当是网络用户。但是这部分群体是否都能够成为B—C电子商务活动现实的消费者呢?
从我国网络用户的年龄构成看(见图2),我国网络用户中25 岁以下的年轻人将占一半,25—35岁的中青年占四成,36—50岁的约占一成,50岁以上的不超过2%。而且从历次的统计数据看, 这一构成比例变化甚微。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25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支付能力都比较弱,25—35岁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支付能力不强。另外,从我国网络用户的收入水平看(见图4),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网络用户比例最大, 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约占3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网络用户这一潜在的消费群体整体购买力并不强。 在购买意愿方面,根据CNNIC的调查显示,如图3所示,我国网络用户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主要是各类信息的搜寻和传递(包括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软件上传下载、信息查询、新闻、聊天、BBS、 游戏娱乐等),而参与网上购物或商务活动的只有7.77%。我国网络用户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之所以较低,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网络用户主要是学生、教授、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科研人员,他们对网络商务活动的参与程度较低,更多的只是利用因特网进行信息的搜寻。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在开展电子商务方面存在着货物配送、网上支付、交易安全等外部环境问题。
与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越大“空心化”越严重的境况不同,中国市民的居住范围还大都局限在市区范围内,这样,我们潜在的主力消费群体完全没有西方人购物要先跑上两到三个小时车程的无奈。相反,前两年席卷全国的“商场热”造成许多大中城市的商场建设严重超标、分布密度极大——消费者“开门见商”,亲临其境反而更加方便,而且这也十分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消费习惯。特别对于个别消费者来说,还缺乏足够的时间观念,他们还是宁愿多跑路、多费时间也要“眼见为实”,而且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还需要享受上街闲逛购物的乐趣。 综上所述,我国在短期内发展B—C模式会有较大的障碍。 二、优先发展B—B模式是“新中间商经济”的要求 从营销渠道层次看(如下图),当生产商设计自己的网页或通过网上发布信息,直接将产品出售给消费者,此时的电子商务模式就是B—C模式。可以看出在这一模式中,只发生了一次所有权转移,缩短了商品的流通时间,降低了成本,这也正是网络营销的优势所在。但我们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环境下,这一优势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1、目前在我国上因特网冲浪还是奢侈消费方式, 这一方面限制了个人用户上网的次数和时间,另一方面,也使网络的低成本优势大打折扣。 2、网上信息本来是没有成本的,但由于网上信息过于繁杂, 消费者希望从网上获取的信息也是五花八门,涉及新闻休闲娱乐、经贸金融资讯、求职交友征婚、科教医疗等方面。消费者要获取特定的信息将需要大量的时间并将付出较高的搜寻成本。消费者迫切需要替他们完成信息搜寻整理工作的“新中间商”—以Internet作为开展商务活动主要媒介的网上中间商。从而如上图中的第②种营销渠道将随着网络的发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优先发展B—B模式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在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 中国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压力和机遇并存。网络跨越时空连贯全球,使得全球营销的成本甚至可以低于地区营销的成本。同时,我们应看到,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环境完备,随着中国网络接入带宽的增加和上网费用的降低以及网络速度的提高,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相互联系将更加便利。另外,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也要求我们的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开展跨国经营。面对已经率先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和占领市场的国外企业,我们的企业必须积极努力抢占这一科技制高点,缩短与它们在营销手段方面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