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中国已经构建起经济体制的新框架,实现了整体经济实力得到较大幅度增强的近期目标,初步形成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世纪交替之际,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新浪潮又将新兴的中国经济推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机遇大于挑战,而驾驭机遇,适时制定出新型高效可行的调控方略,是促进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与国际经济成功接轨的关键所在。其中,资本市场的成功运作及国际资本的巧妙利用,将有力地促进中国高科技及相关产业的快速成长,进而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双引桥和启动器。 一、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就中国“入世”问题达成协议;继之,中国又与欧盟进行最后一轮谈判……虽力尽艰辛,但中国有望年内入世,完成期待已久的历史性跨越。这对中国经济来说,可谓机遇逢时。中国若能成功入世,将享受WTO的权利与待遇, 可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本来源与更大的市场空间。 根据国际通则,WTO成员,要在享受其权利与待遇的同时, 履行其责任与义务。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要加入世贸,就须承诺商品交易自由化,松动国际资本流动限制等入世条件。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享受某些较为宽松的政策优惠,然而对开放国内市场等原则问题上,我国政府将承受很大压力。基于中国现实经济、金融状况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国的资本市场,宜于实施谨慎的严密保护政策。但是从双损制约关系上考虑问题,我国若长期延迟资本市场的开放,又要以其他相应代价作交换。目前,我国政府正在推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需要规模较大、运行平稳、操作灵活、巧通国际的资本市场优化配置大量的资本资源。 那么,中国能否全部依靠国内资本市场的实力,在一定时期内支持高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 1993年以后,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整顿与改革,实现了合理、高效、快速发展。但是,综合来看,中国现代资本市场发展时间毕竟有限,与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发展史相比差距较大。中国资本市场, 尚处发育阶段,其基本特征是: 1.股票市场基本形成,但总体规模不大,运作不规范。1999年底为近3万亿元,相当于GDP的35%左右,约为美国一家大投资基金公司的资本总额。中国企业筹资的主渠道,仍然是银行外部贷款。据国际清算银行报告表明,1998年中国的银行贷款相当于GDP的97%左右。 2.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弱小辅助部分。其品种单一,数额较小,交易范围狭窄。1999年国债发行额为4015亿元, 其中向民众发行的1529亿元凭证国债,可以提前兑现,但不可上市交易, 向商业银行发行的2426亿元无凭证国债,只能在财政部与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同业之间交易,只有60亿元的商业保险债券,可以在资本市场交易,至于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基本没能到位。也就是说,债券还远远没有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 3.投资主导群体范围较小。仅仅1000家左右企业上市,4298万股民参与股市运营(1999年8月计)。 多数入市者并非大型资本持有者和真正的资本投资者。投资基金87家,其中新基金14家(1999年7月)。 前者,不能参加资本市场运作;后者,发行证券投资资金15只,发行总规模430亿元。新基金单个组织的资本规模十分有限,最大的30 亿元左右,6000万元以下的有61家,1亿元以上至3.8亿元的12家,20亿元以上的有10家。投资资金可从事的投资比率不高,投资范围较窄。2000年上半年,新增的部分保险资金,可以透过基金购置股份,说明基金资本运作比以往稍有增长,但整个投资主导群体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4.其他资本市场难于运作。因资本实力等关系,国际商业票据市场、国际信誉资本市场、主要外汇交易市场等离岸金融市场,或是封闭不举,或是稍修小渠,只过溪流。 5.几乎没有金融期货、期权、期权指数等避险工具。这样资本市场很难扩容。 6.资本市场基础欠缺,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形成。业内专家认为,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个别企业圈钱的场所”的误区。部分国有企业已经股份化,但法人化出资主体还不够明晰,控股股东自身缺乏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一定数量地存在着资不抵债、名盈实亏、空壳应付、应倒难倒的企业。 7.股票、债券、商业票据、保险等资本市场发行环节瓶劲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流通市场不够稳定,时而膨胀,时而萎缩,波动性较大。 8.证券监管机制基本成型,但弹性不够,行业自身调控机制软弱。总之,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在经营方面,亦处幼稚时期,在对国内新兴高科技高风险产业的支持及西部大开发所需庞大资本供应方面,力度非常有限。目前国内某些高风险科技密集型企业,已凭借勇气和实力闯入国际资本市场,但毕竟是令大多数企业望尘之举。因此,中国的资本市场亟待迅速发展成熟。 二、中国可试行资本市场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