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籍教授罗伯特·芒德尔(Robert A·Mundell), 以表彰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所进行的分析以及最适度通货区域理论。瑞典皇家科学院高度评价芒德尔的学术贡献,论为“他奠定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他在货币动态学及最适度通货区域理论方面所作的研究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学者。即使已过几十年,芒德尔教授的贡献仍然堪称杰出,构成国际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核心。最重要的是,芒德尔教授在国际货币及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精确预测取得了极不寻常成果。” 芒德尔1932年出生于加拿,现居住在美国纽约。他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及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到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于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这位,1956—1957年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芒德尔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并成为芝大经济学科的学术领头人。从1961年到1963年,芒德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部门任职。在拥有多个教授头衔后,芒德尔从1974年起到哥伦比亚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并长期兼任瑞士日内瓦国际研究院的国际经济学暑期教授。他曾于1995年到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以“通货膨胀和增长”为题作过演讲。 芒德尔和蔼可亲,想象力丰富,几十年来在国际经济学领域不仅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而且著述颇富,除了发表于学术刊物上的100 多篇论文外,主要著作有:《国际货币体系:冲突与改革》(1965年)、《人、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1968年)和《货币理论:世界经济中的利息、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1971年)。此外,与人合著的有:《世界经济的货币议程》(1983年)、《全球性均衡》(1990年),《债务、赤字和经济绩效》(1991年),《建设新欧洲》(1992年)和《中国的通货膨胀和增长》等。芒德尔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60年代取得的,但时至今日依然光彩夺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果和欧元的问世验证了其理论的价值。芒德尔经济思想的形成、演变、发展过程恰恰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握开放经济的宏观脉博的探索历程。 一、芒德尔经济思想渊源 本世纪30年代以前,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居统治地位。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而自动地达到市场出清和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1929—1933年以美国股市危机为导火线引爆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的经济危机。而对失业严重、经济萧条等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新古典经济理论既无法解释,更不能提供摆脱危机的有效对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通论》中,凯恩斯以“消费倾向”、“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货币的灵活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假定为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产生大萧条经济危机的原因,认为资本主义并非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大萧条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被英国的约翰·希克斯所理解和发展。希克斯于1937年4 月在《计量经济学》杂志发表了享有盛誉的《凯恩斯与古典派》。该文中,希克斯发明了IS—LM模型来阐明凯恩斯学说的确切内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汉森在把凯恩斯理论引入美国过程中频繁使用希克斯的IS—LM模型,以致后来IS—LM模型被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希克斯本人因该项成就和其它成果和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一起荣获了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IS—LM模型中没有考虑到商品的进出口,也没有考虑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是封闭经济状态下的一种经济分析工具。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在3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国家的开放度(进出口总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不高和国际贸易额剧烈缩减。例如,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至242亿元,比1929年缩小2/3,倒退到了1919 年的水平以下。其中德国下降了76%,美国下降了70%,法国降低了约67%,英国降低了40%以上。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凯恩斯时代,主流经济学家一直把包括世界货币体系在内的制度因素看成是既定的外生变量。事实上,一战结束后形成的以金汇兑为主,货币集团(美元、英镑、法郎集团等)并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既是造成30年代世界贸易萧条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当然,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那个时代,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希望重新瓜分世界领土,掠夺资源,老牌的一战战败国也希望东山再起,世界充满着战争的危险。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从组织机构上看,不可能有事实上也没有类似联合国那样的国际政治协商舞台,象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样的经济协调机制。因此,作为对那个时代的反映,生活在工业化时代有过在英国财政部工作经历的凯恩斯只能提出封闭经济下过分重视财政政策的思想产品。 封闭经济下的IS—LM模型既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的三大精华之一(另二者分别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和菲利浦斯曲线),也是其最大缺陷之一。随着二战后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和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弥补其缺陷,使其成为开放经济下分析宏观经济,把握宏观经济脉博的工具不仅成为必要也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二、芒德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下宏观分析的工作母机 二战后,在国际政治协调方面,国际社会组建了联合国。安理会特别是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朝鲜战争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格局达到了两极博奕均衡,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在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确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进行国际货币协商的机构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贸易协调机制方面,关贸总协定通过一系列减税谈判,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税大幅下降,同时拆除了许多非关税壁垒。缓和的国际环境给各国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机遇。在国际贸易方面,贸易障碍的减少、固定汇率带来的汇率相对稳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等制度因素和战后的技术变革促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和资本国际流动明显增加。从二战结束到1960年这一时期,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出口值以年均6%的速度发展,按不变价格计算从1948年的533亿美元增加到了1123亿美元。在资本国际流动方面,美国私人资本大规模输出, 1960 年达328亿美元;1945—1960年, 作为发达国家对穷国的援助转让的款项约有260亿美元。这一时期, 世界贸易的增长几乎每年都超过了生产量的增长。换言之,是世界贸易引导和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 1950年以后大多数发达国家取得高经济增长率虽然使其经济波动大为改观,但1950—1963年间,美国经历了三次衰退,其中1953年和1958年两次出现国民生产总值的下降。西欧也在1952年和1958年两次出现衰退。究其原因,既有诸如特里芬两难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敝端所带来的制度缺陷,也有当事国未能把准宏观经济脉博的决策失误。在制度安排和经济思想创新未能达到扬弃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为经济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提供分析的工具无疑是经济学家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