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3年艰苦谈判,在进入新的千年之前,中美两国最终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使我国“入世”进程加快。众所周知, “入世”将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但从现阶段看来,“入世”也毋庸置疑地将对民族幼稚工业产生重大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汽车工业。随着我国汽车市场全面开放,通用、福特、丰田、大众等国际知名公司将大规模进入中国,全球性的开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理念将融入中国市场,质优价廉的整车及零部件将使消费者大受其益;另一方面,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将面临“列强”的直接挑战。是生存还是死亡,是独立自主还是作汽车巨头的附庸?本文拟从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现状入手,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一些粗浅的想法。 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我国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成长速度较慢,发展状况不尽人意。截止1997年,整个汽车行业的产值占GNP的1%,但远远低于3%的支柱产业标准。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是以投资拉动增长,注重数量扩张。这是我国汽车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增长模式。从投资总量来看,我国历年总投资估计达到100~200亿美元,但投入产出效益并不理想。1982~1985年、1990~1992年期间是汽车产业投资增长的两个高峰,并带来了GNP的明显增长,但是, 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造成。通过分析1992~1997年我国汽车产业技改投资和基建投资情况可知,我国用于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这说明我国汽车工业走的是以外延增长为主的路子。另一方面,我国对汽车产业的投资强度一直较弱,且效率不高。例如我国“八五”时期汽车行业投资588 亿元(约合70亿美元),仅为美国汽车工业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561 亿美元的1/8,换言之,我国在“八五”时期总投资仅相当于美国汽车公司开发两个左右的新产品的投资。 在数量扩张、投资拉动增长的思想指导下,各地争先恐后地大量抢上汽车项目,重复性建设严重, 使得我国汽车生产厂家在1998 年达到2200家之多。其中整车厂家就有125家,是美国、 西欧和日本主要汽车厂家的总和。现有汽车生产企业不仅在数量上为世界之最,而且分属于国内机械局、交通部、公安部等九大系统,同时又分属于不同的省、市,造成企业分布太过散乱,市场严重分割。同时,由于国家规划力度不足、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企业难以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使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大量生产厂家低水平过度竞争、低产量缺乏规模经营的状况。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衡量一个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可以从产业的集中度来予以分析。从我国与日本、美国及西欧主要汽车厂家的数量和产量以及产业集中度对比来看,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业集中度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差距太大,产业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 在美国,汽车工业企业由200多家发展到以3家公司为主,并控制了全国产量的90%;在日本,也由数百家企业集中到11家主要生产厂家,其中丰田、本田、日产控制全国的65%产量;韩国的现代、大宇、起亚三大公司的产量占了全国的90%。就规模而言,我国年产万辆以上的厂家有20家,1997年年产超过10万辆的6家,从总量上看, 近年我国全国汽车产量在150万辆左右徘徊,而这只相当于现代汽车公司的年产量。 但我们也应看到,对产业集中度进行纵向比较,较1995年的产业集中度42.2%相比,1998年前四位汽车产业集中度上升到53.6%,说明我国汽车产业有加速集中之势;通过横向比较,相对于西欧、美国、日本诸国的80%以上集中度,我国汽车产业仍有集中的必要。只有加强产业集中度,才能赢得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以载货车为主,轿车发展滞后。到1997 年我国轿车产量不足汽车总产量的1/3,而这一指标的世界平均水平为70%。 (2)卡车品种少,轿车产品单一。80年代中期,按国家布局, 一汽集团主要发展轻型车、轿车,东风汽车公司、重汽以生产中重型卡车为主,使得各厂仅在国家指定范围内从事生产,造成各厂产品种类过少。80年代末,国家开始抓轿车工业发展,先后建成了8 个轿车生产基地。总体来看,轿车生产的基本格局得以确立,形成轿车产品的高级、中级、普及型和微型的系列化,也初步形成了基本的经济规模。然而,我国轿车工业走的是合资之路,导致各企业的产品结构单一,向上或向下拓展能力不足,一汽红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生产高档轿车,上海大众、东风神龙、一汽大众以中档轿车为主,重庆长安,贵州云雀以微型轿车为主。 四是产品技术落后,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产品的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整车和零部件上。由于自主开发能力差,使我国的汽车产品除了引进就是测绘仿制,即使是自己设计的EQ140和CA141系列,也是主要参照国外车型。轻型车和轿车更不具备独立开发的能力,没有真正自己的车型。目前,我国引进技术产品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35%;自行二次开发的换代产品达80年代水平的占35%,技术落后的产品仍占30%。其中,国外广泛应用的微电子技术如电子燃油喷射装置、ABS、 安全气囊以及卫星导航系统等高技术在我国汽车产业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