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平同志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著名论断之后,平息了国内关于计划问题的争论。根据世界银行80年代初对80余个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作调查,有将近4/5的国家都编有多年发展计划(4年或5年)。但调查结果认为,相当多的计划成果不尽理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对国企改革和宏观调控系统(包括税收、金融、投资与计划)都已明确地指明了方向。随着21世纪的来临,及我国面临加入WTO的新形势, 编制好我国的“十五”计划,具有关键的重大意义。由于计划内容的广泛复杂,兹仅就三个方面,提出若干原则性的建议。除少数作些展开叙述外,有的仅列出了些题目。 一、“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 1.“十五”计划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国际经验说明:每一计划阶段,需要根据发展情况,确定较有限的阶段目标。以法国战后最初4个“四年计划”的阶段目标为例, “一四”以产量增长为主要目标;“二四”以提高产品质量及利润为主要目标;“三四”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并追求高经济增长解决就业为目标;“四四”则以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重为目标,强调收入分配及对不利社会阶层和不发达地区实行倾斜政策等等。“十五”期间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是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十五”期内,进口工农业商品的名义税率可能进一步调整,面临的国际竞争将一步加剧。国内形势,则存在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减缓;传统计划体制外延式扩张所形成的各类经济结构,面临急迫的调整任务;同时,中央也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此,建议“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2.切实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调整的范围包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各种所有制结构比重,城乡市场与国内外各区域市场结构比重等等。以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为例,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多年来一直在30%左右水平徘徊,不仅远低于相同发展水平的一些国家,同时也不符合第三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一般随经济发展而相应上升的规律。信息、教育、金融、法律、保险、咨询等等,都属于知识密集的第三产业;而家庭服务、维修、零售等等则属于劳动密集的第三产业。发达国家中的日本,除发展大商场、大餐饮业外,同样注意小零售商与小餐饮的发展以解决就业及维持社会稳定。建议在“十五”计划中,要注意重视第三产业二元的发展,一元是知识密集的信息产业及金融服务业等,而另一元则是劳动密集、低投资而高就业率的第三产业,并重视相关政策的制订。 3.进一步重视社会发展 我国自“六五”开始,把计划改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从国际来看,1995年世界首脑会议强调了社会发展,欧盟还正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指标体系。我国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新增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十五”期间将面临“再就业”、就业、社会保障及教育与职工再教育等种种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在“十五”计划中,作出更周密的规划与政策考虑。 4.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既是经济发展战略,也是重大的社会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过去中科院综考会及国内外其它研究机构,都曾做过大量研究工作。建议在用好已有成果及深入调查研究新情况的基础上,在“十五”计划中,从实现这一伟大战略长期考虑的角度,作好扎实的阶段发展及条块结合的计划。 二、深化计划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功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计划和市场功能的不断完善,也不是“十五”计划期间所能一蹴而就的。以下仅是几点原则建议。 1.进一步改选计划的综合协调功能 计划综合协调的范围很广,它包括经济计划目标与社会计划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协调。即使在经济计划各目标间,也包括了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待业率等等指标体系的协调。这些协调是建立在科学的定量定性基础之上的。它也包括实现目标及采取政策之间的协调。各类政策间的协调,应成为计划的主要综合功能之一。例如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及可持续发展政策间的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间的协调等等。 根据客观情况变化,作出及时灵活反映的目标及政策的调整与协调,是计划综合协调的另一功能。由于经济全球化及世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5年的中期计划期内会遇到不可预见事件的出现, 必须及时地作出协调调整。例如我国“九五”期间,在1997年面临国际上的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则从始于1993年的经济过热,经过若干年调整达到软着陆后,出现了经济增速相对持续下降趋势。“九五”期间原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在1996年达到“软着陆”后,这些经济政策有所调整。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地认真总结,并结合考虑我国周边受危机影响的国家业已摆脱危机进行了结构调整及竞争力增强情况等,用以指导“十五”计划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