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市公司平均盈利能力和水平呈现出一种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每股平均利润一年比一年低,股东权益的回报率也一年不如一年(见表1)。与此同时,亏损企业数量和比重却在不断上升。 表1 上市公司历年盈利指标比较(注:林义相:《证券市场的第三次制度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指标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53) (175) (280) (303) (504) (708) (815) 每股收益(元) 0.23 0.35 0.35 0.24 0.23 0.25 0.20 净资产收益率(%) 11.15 14.72 13.19 10.66 9.34 9.82 7.79 注:括号中数字为相关年度样本的上市公司数,包括相关年度以前的上市公司。 1994年,上市公司中的亏损企业只有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0.68%,平均每股亏损0.13元;1995年,亏损企业有17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26%,平均数每股亏损0.20元;1996年亏损企业有31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85%,平均每股亏损0.37元;1997年,有41家上市公司发生亏损,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6.3%,平均每股亏损0.53元,累计亏损总额47亿元;1998年,亏损的公司数上升到86家,占上市公司总数10%,累计亏损达到132亿元,并且出现了多家巨额亏损公司。其中,亏损5亿以上的5家,被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11家,130家有保留意见和解释性说明,被保留的事项大多是对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不能准确的确认。(注: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统计数据。) 表2 历年新上市公司到1998年发生亏损的比例(注:叶国鹏:《我国现有上市公司制度效率的初步考察》,《管理世界》,1995年第5期) 上市时间 19911992 1993 1994 199519961997 当年新上市公司数4 39 130 108 32 207 215 1998年亏损公司数2 8 19 19 320 4 亏损公司比例(%)50 20.5 14.6 17.69.4 9.7 1.9 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逐年下滑,亏损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已经引起广大股民的关注。一些人开始对证券市场的功能、作用和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除了宏观经济增长程度放慢、需求减少等外部影响因素外,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整体滑坡也是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内部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反映和暴露。 1.产业结构调整对上市公司整体效益的影响 截止到90年代中期,经过十几年的规模扩张,中国基本上结束了建国以后长达30多年的“短缺经济”历史,工业化进程已经逾越了能源、原材料工业高速增长阶段,开始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过渡。国家经济发展也随之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入战略性结构调整时期。但是,上市公司结构还没能实现这种调整。建材、钢铁、能源等传统行业中的企业在上市公司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企业经营效益的下滑必然会带动上市公司整体效益滑坡。 1998年,建材行业33家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5.22%。其中有4家发生严重亏损,总额高达-49532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1.23%,仅“ST洛玻”一家就亏损36336万元。受此影响,玻璃行业5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30%。(注:陈峥嵘:《98年度建材行业及上市公司研究分析报告》,《投资与合作》1999年第8期。)在整个建材行业中,随着供需平衡的逆转,水泥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经济性较差、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过高等到结构性矛盾逐步暴露出来。1995~1998年,水泥板块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7.44%、12.09%、12.01%、3.08%。明显呈现出一种下跌态势。 冶金板块与建材板块的走势大体相似。截止到1998年底,共有50余家冶金企业在沪、深两市上市。与1997年经营业绩相比,1998年钢铁行业主营利润下降了4.72%,有色行业则下降了24.65%。亏损企业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马钢股份”亏损达1.6亿元;“上海钢管”净资产收益率降至-14.61%,每股收益为-0.286元;而“云铝股份”上市当年营业利润就发生亏损。 建材、冶金板块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整体滑坡是行业背景恶化的直接结果。电力、石化等板块上市公司的处境也与它们相差无几或正在向这一方向发展。由于国家产业组织政策指向一直不十分明朗,各级政府在上级行政指标的驱使下,都在敦促或直接参与一大批所谓的“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以实现“扭亏为盈”政绩目标。由此必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求矛盾,低价竞争在所难免,这些行业上市公司的处境将进一步艰难。短期内经营业绩不会出现明显的好转,整体盈利能力很可能越来越低。因此要想改善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必须及时对上市公司的构成进行调整,逐步增加制造业中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企业的比重。需要指出的是,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不能无限夸大。通过发行上市,调整企业资本构成,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可能会改变某个上市企业的经营状况,但不可能从整体上改变某个行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