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与资源:21世纪世界的基本矛盾 1999年10月12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人口60亿日”,提醒地球村的公民们关注人口加速度增长问题。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经过的年份 年份人口年数 1804年 10亿 1927年 20亿123 1960年 30亿33 1974年 40亿14 1987年 50亿13 1999年 60亿12 1960-1999年的39年内,世界人口增加了1倍,95%发生在亚非拉不发达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5.5亿,在2050年将达到12亿。21世纪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淡水,中国、印度和印尼的农业发展已经受到影响。国际上有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国政府制订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重视经济效益的思想;关于通过发展高科技和信息革命节约资源的思想;关于计划生育的政策,都已经考虑到了未来世界人口和资源的矛盾。 我国目前正式统计的人口为12亿出头,加上没有统计的“超生游击队”可能达到13亿。到2030年我国正式人口大约16.5亿,实际可能达到18亿。胡鞍纲在10年前曾经警告过,在2020年中国“人口三大高峰同时到来”:总人口16亿,老年人口和过剩人口各超过3亿人,我为此特地出版了《中国:1990-2020》一书。10年来,关于中国未来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已有许多研究和建议,1999年邓英淘,王小强、崔鹤鸣等人出版《再造中国》一书,系统地提出了解决中国未来人地矛盾的思路。 我们之所以必须集中国力,在30年内开创开发中西部的基本局面,是因为我国最特殊最基本的矛盾: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在30年以后将达到最为尖锐的程度。假设16.5亿人口的最好情况,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总量为7425亿公斤,比目前增加2025亿公斤。如果全部进口,需要5000亿元人民币,600亿美元,10年50000亿人民币,6000亿美元。如果自己生产这些粮食,需要多少水资源?目前生产1公斤粮食要补充灌溉1.23立方米,假设2030年节水效率达到40%,平均生产1公斤粮食补充0.74立方米水,则需要农业用水5495亿吨。城镇人口将从目前的30%增加到75%,共12.85亿人,生活用水1815亿吨。工业增加值增加2倍,用水量增加1倍,1852吨。三项总计,中国水需求9162亿吨,这是《再造中国》一书的估计,美国布朗预计为10685亿吨,中国水利专家刘昌明预计7000亿吨。除此以外还需要生态用水: 1.植树造林。黄河生态和水利每年需要200亿立方米。 2.渤海生态。占我国四大海域的1.6%,接受了36%的污水量和47%的污染物,保持其生态环境需要每年400亿立方米水的注入。 3.黄河冲沙用水,年需200亿立方米。1997年黄河竟然有330天无水入海,泥沙淤泥在主河道,出现小流量高水位的危险局面,接近了1855年黄河改道时的情况。 4.塔里木河生态用水。 中国水的供给又如何?我国水资源2.81万吨,可用水总量10000-11000万吨,除去西藏和怒江、澜沧江的6000亿吨水不可用,可得量最大8600亿吨。与布朗预测比,供求缺口2085亿吨;与9000亿吨相比相差562亿吨。 中国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划一条直线——黑腾线,东西两块面积大致相等,90%人口和工业集中在东部,而一半以上的资源(林地、草原、可垦荒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铜、稀土、镍、钾)在西部。 西北拥有全国50亿亩天然草场的80%,2亿亩可垦耕地的2/3,目前是戈壁11亿亩,荒漠9亿亩,退化草场10亿亩。整个北方的面积、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在50%左右,而水资源不足20%。 30年内中国将增加4亿人口,应将其中3.5亿安置于北部,其中3亿在西北。这需要从西南向西北调水2400亿吨,投资10000亿元。按照欧洲国家水价每吨0.5美元,可收入1200亿美元。使用这些水可生产粮食6400亿斤,价值6400亿元人民币,640亿美元。 1998年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2248吨,人均949吨,国际标准为1000吨。可用水资源每人380吨,到2030年人均290吨,如此北方经济只能维持小康。目前北方靠超采超用地下水,已经形成了30多个地下水下降漏斗,面积20000平方公里,年水位下降2-3米。北方对于水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极限。 未来可以使用新技术节约水的使用,如使用太阳能分解水制造氢;使用渗水地膜,减少水的蒸发量,可增产50%。 我国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700条大河有一半污染,1/10污染严重。淮河支流黑河沿岸死亡率比一般地区高33%,珠江、海河、辽河、松花江等大江无不严重污染,1/3水库,3/4湖泊受到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转化率为30%,污染的地表水也影响地下水。目前我国有8000万贫困人口中有6000万人是因为缺水。 我国的水利工程状况如何?总供水能力为5650亿立方米,缺少450亿立方米。在8.2万座水库中有40%是病险库,排灌设备有1/4已经陈旧。自来水供水管网有7-8%的漏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