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内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 面临世纪之交的挑战和机遇,一场以出效益、出效率、出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校内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它是在90年代初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在条件和时机上都比以往成熟、是非走不可的一步。 (一)在外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整个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生了较强的反差和冲击;国企改革的深化和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顺利实施,为高校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提供了示范,人们心理承受能力也增强了。在内部,高校在经费投入紧张,人员经费占过高比重的约束条件下,人员分流,减员增效,强化竞争机制,后勤有偿服务进而社会化,住房、医疗制度、养老保险等系列的改革措施提到更加紧迫的地位。 (二)随着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211 工程”建设的启动实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学校为适应跨世纪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教职工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不稳定,拔尖人才的缺乏以及学科专业的狭窄、固化和分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低效等突出问题。 (三)只有通过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才能解决机构重叠臃肿、干部制度落后、铁饭碗、大锅饭等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通过校内资源的重组和体制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学科的融合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二、校内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的主要内容及部分高校改革动态 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陈至立于1998年12月24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高校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出效益,出效率,出人才,要抓住当前大好时机,推进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陈至立指出:当前改革面临着大好时机,社会保障条件逐步完善,改革的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人们对分流、下岗的思想准备比较充分,并有多年探索的经验,打下了一定基础。这项改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学校机关改革,重点要减员增效;二是学术单位调整,主要是校内院系调整,以适应新的科技发展要求,适应新的教育模式的要求,提高质量,多出成果;三是分配制度改革,要在增量中拉开差距,做到优劳优酬;四是人事制度改革,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五是后勤改革,方向是社会化或准社会化。 据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年初估计,目前教育部属1/3的学校已经制定了较完整的改革实施方案,采取了力度较大的措施,并取得较显著的进展和成效;1/3的学校已经制定了改革方案,并在局部范围内进行试点和探索;还有1/3的学校正在酝酿和准备制定改革方案,但尚未采取实质性步骤。 (一)学校机关机构精简与人员转岗分流 1.由于高校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很多与国企一样的弊端:机制上没有活力、人员固化、缺少竞争意识,学校办社会包袱沉重,大机关观念陈旧,机构臃肿,职能交叉。所以,改革指导思想是“理顺关系、强化竞争、提高效益、优化结构”。首先以校部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精简为突破口,通过“撤、并、转、设”等措施为机构消肿,减员增效。人员精简的主要对象是机关党政管理人员。人员分流安置的大致途径是:充实院系,转入后勤和经济实体,提前退休,转入人才交流中心,接受培训等。 2.部分高校机构精简动态[例1]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确定了“简化管理、理顺关系、加强服务、整体优化”的基本原则。保留了19个部、处,撤消了5个正处级、6个副处级机构, 6个机构合署办公,研究生院和教务处部分合署办公,转变职能机构的3个正处级机构和5个独立法人团体不纳入学校管理机构系列。 通过调整,除了转变职能机构和独立法人团体外机关各部处减员20%以上。[例2]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大突破重点、难点,深化机关改革。校部机构从原来38个调整为20个,减少了47%;机关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88人减少到316人,减少46%左右。[例3]西北工大 西北工大机构“消肿”,机关处级单位由原来的48个精简到24个,处级干部由原来的112个精简到77个,20个院系领导干部职数由114个减到84个。 部分高校机构精简人员分流统计一览 机构设置处级干部 原有数 现有数 减幅%原有数 现有数 减幅% 清华大学 36+8*19 48 中国人大33 上海交大 38 20 47 西北工大 48 24 50 112 77 32 华东师大 32 23 28 四川联大 33 26 22 170 80 53 武汉大学 34 26 24 中国科技大 23 18 22 49 43 13 华中理工大 太原理工大 76 24 68 122 62 50 厦门大学 31 24 25 机关编制 学 校备注 原有数 现有数 减幅% 清华大学20 *为转职和 法人团体 中国人大33 上海交大588 316 46 武汉大学20 中国科技大 华中理工大 450 290 35 太原理工大 900 45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