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服务业会在更深、更广的范畴,与内地经济发展融合。这个趋势正令香港迈向一次重大的经济转型。这次转型完成后对香港带来的影响,绝对不下于香港的经济从制造业主导转型为服务业主导。 行政长官董建华在最近一次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加强香港及内地的经贸联系,展示了香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香港现时正努力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我们不但要在香港一向存有优势的贸易领域努力;同时也要推动香港的服务业与内地经济的深层合作。香港的服务业会在更深、更广的范畴,与内地经济发展融合。这个趋势正令香港迈向一次重大的经济转型。这次转型完成后对香港带来的影响,绝对不下于香港的经济从制造业主导转型为服务业主导。 服务业更深入提供服务 我认为这次转变,可以称为香港的第三次经济转型。香港的第一次经济转型发生在一九五一年,由于韩战导致国际对内地实施禁运,迫使香港在短时间内从转口港转型为制造业中心。第二次经济转型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内地推行改革开放政策,香港得以把劳力及土地密集的工序迁往内地,而把增值较高的业务环节,包括设计、市场推广及贸易服务等活动留在香港,令香港从制造业基地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第三次经济转型正在全速进行中。这次转型的特点,是香港服务业会以新的形式,在更深入的层面为内地提供服务,并在先进资讯科技的支援下,成为背靠内地,服务全球的国际性大都会。香港在这一次转型中,不只会简单地向内地输出各类专门服务知识及人才。香港服务业会加强与内地服务对象的深层合作及策略性伙伴关系。 填补内地经济发展空隙 虽然香港服务业会派遣专才赴内地,与客户一起工作,提供更贴身,更能迎合客户需要的优质服务,但这些服务公司的基地仍会在香港,因为香港能够提供无可比拟的丰富资讯,汇聚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形成一个重点的人才库。这种新的合作方式,需要有强大的资讯科技支援,香港在这方面已有一定优势。 内地加强发展及开放,肯定会为香港的服务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服务业的特点是非常着重人际的接触和交流,服务的提供不能完全为资讯科技所取代。内地的服务业现时只占生产总值(GDP)的33 %(北京及上海稍高,分别为56%及48%),内地服务业占整体经济的比重仍低,有可能会限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香港的服务业占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高达84%,服务品种全备而细致,正好补足内地这方面的差距。香港的服务业,更可协助内地同业发展。估计内地一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业的需求会迅速增加。 香港服务业占有优势 香港服务业在内地发展有两项极大的优势。首先,香港是全球的资讯枢纽,资讯及知识可以自由流通,是内地取得全球最新资讯的理想管道。此外,香港在互联网时代更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提供者,而不单是一条资讯管道。香港具备大批专才,能搜集全球资讯加以分析融汇,创造新的知识及资讯,并把这些知识及资讯加以运用及传播,令香港可以扮演知识型资讯中心的角色。 为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资讯枢纽的地位,香港正不断加强资讯科技方面的基础建设,以求在科技不断转变及愈趋复杂化的形势下,取得领先地位。特区政府在资讯科技建设方面,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将有助推进香港的发展。最值得注意的,是特区政府仍然恪守其推动者及培育者的角色,专注于基础建设,并没有成为市场的干预者或营运者,这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 转型从心态上开始 香港的第三次经济转型的特质,与前二次相比,有着很大的分别。这一次经济转型,可说是从认识上及心态上的转变开始的。九七年以前,香港人的视野比较内向,规划比较短期,这种心态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可以理解的。现时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之下,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更见紧密,香港人不但明白保持香港独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更能放眼全中国,充分认识到这个全球最大市场作为香港经济腹地的作用。香港比回归以前,更能掌握内地经济发展对香港竞争优势的作用。 与珠江三角洲成整体 香港正开始寻求如何与邻近地区携手,汇聚更多的人才,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一国两制”奠定了重要的架构,保持香港的特色,以及建基于这些特色之上的各种独特竞争优势;而保持香港独特的竞争优势,可以为内地及香港的整体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在这个大前提之下,香港正把目光放远,更多香港人已能从珠江三角洲及香港的整体协作角度,来看香港的未来发展。香港及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经济整体,人口达二千五百万,其协作关系与由曼克顿、新泽西,以及长岛组成的大纽约区非常相似。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从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整体协作着眼的宏观认识,是先由私营企业推进的。现时已有多间香港公司,与内地企业成立跨境的业务组合,从事资讯科技,以及知识密集的业务合作,与两地一贯以来在制造业上的合作关系,开创新的方向。两地政府亦已充分认同这个趋势,并正在一系列跨境事务上更紧密地合作。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跨境的环保及基建项目,相信会有助促进香港及珠江三角洲的整体协作,为两地的发展带来裨益,强化两地在合作上的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