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特别是在新成立的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个计划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主线,以事关全面振兴我国教育的重大工程为重点,体现了我国教育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今后三到五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施工蓝图。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坚持“两基”的重中之重发展方针,到2000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普九”的支持力度。到2010年,全国95%以上人口地区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城镇和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要采取新的发展机制和模式,使我国高校在校生总量到2002年比现在扩大150万人, 这一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力争到2010 年, 使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让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机会。 ——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攻坚骨干人员队伍。在继续实施“211 工程”并争取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尽快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大力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整体实力。 ——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促进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全面提高高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参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为培育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做贡献。 ——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教育体制框架。扩大地方统筹和管理教育的权限,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力交给省级政府。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在今后五年内,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今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必将对下世纪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解决了我国教育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1985年的第一次全教会,在小平同志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重点研究解决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1994年第二次全教会,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点解决了“两基”的重中之重、加大教育投入及教师住房等问题。今年6 月的第三次全教会的主题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什么中央把素质教育的问题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这是因为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到下世纪正好肩负着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21世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大计,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教育结构、培养模式、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还存在很多不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地方,有些问题甚至十分严重。主要表现:现行教育体制缺乏活力,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对滞后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难以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如果不迅速改变这一状况,势必直接影响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影响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建设高质量的教育是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最为紧迫的任务,关系到整个教育工作的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实际上,素质教育是近年来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话题。以升学和应付各种考试为目标的旧的传统观念、习惯势力和教育体系、社会用人制度以及机制、体制上的问题,巨大的升学压力,高等学校的高录取的分数线和高难度考卷,逼着基础教育陷入了怪圈。我国学生负担之重,超过所有国家,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他们形容童年为黑色童年。这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深感焦虑和不安。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和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四有”新人。 第一,要加快建设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教材多样化;初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制度和督导检查机制;改革招生教育制度;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要加强德育、体育和美育。 第二,放开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特别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积极发展,更重要的是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途径。按照过去的机制和模式,单纯依靠政府的供给和投入来发展高等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主要是生活条件、后勤保障、就业等问题会成为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寻求制度上的创新。我们希望把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长点放在建立招生、学习过程和就业的新机制上,有了新机制才能积极发展。 第三,要打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相互沟通,实现资源共享,构建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在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同时,要分别采取多种方式招收部分高职、中职毕业生。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大力发展资格证书教育和继续教育。 第四,简政放权,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实施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本地区教育的责任和统筹力度,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权力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 第五,积极推进以改革考试内容为重点的高考制度改革,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快进行每年举办二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级政府进行多种形式的高考制度改革,增大学校招生自主权和考生的选择机会。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由省级政府自行确定。经教育部同意,高等学校可试行单独或联合组织招生考试。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性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校招生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