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人控制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在现代企业(一般指股份公司)中,企业经理人员和职工比出资者更了解企业情况,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因而前者被称为内部人,后者被称外部人。内部人控制现象,就是经理人员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企业资产使用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我国的内部人控制是事实上的而非法律的,即掌握着控制权的内部人在法律上并不拥有企业的产权),这种控制权往往是通过经理人员与职工共谋实现的,从而使外部人难以监督和制约。内部人控制往往给公司的规模运行和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弊端: 1.内部人控制的企业行为目标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是经理和职工个人利益最大化,其主要表现是:不顾公司利益追求货币和非货币收入,将提高工资、资金和福利水平刚性化,即便亏损,贷款也要发资金;高层经理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将行政费用不断增加,追求豪华住房、轿车,随便公费吃喝娱乐,讲排场,比阔气,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 2.内部人控制造成了企业权力的失衡,使公司成为经理人员的独立王国。为扩大自己的控制权,经理人员不顾风险盲目举债投资,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又不能保证投资收益的增加,从而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债务风险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承担。 3.内部人控制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比如有的公司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内部设立“小金库”;有的则通过设立附属单位,进行资产转移,将转移资产的收益留给企业发放奖金,提高福利或由经理人员挥霍。 从现代公司理论来分析,内部人控制是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但从我国来看,自国有企业改革后就已开始产生,其主要原因是: 1.所有者缺位。自国有企业实行改革以来,可以说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一直缺位。在改革初期,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扩权让利,利润承包,实际上是将企业经营的部分或全部决策、收益分配权交给了厂长(经理),而政府各部门则因权责不清,形成对企业谁都管,谁都不管的无人负责状态。当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后,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法律已明确股份公司没有上级主管,只有所有者即股东,但国有股权代表人格化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要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同时出场,要么两者均退避三舍,没有人真正对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所以,目前的股份公司,事实上仍然是所有者缺位。 2.经营权失控。所有权缺位和经营权失控是孪生。由于所有权缺位,就形成企业决策权、收益分配权长期无监督、无制约,加之职工难以流动,生老病死都寄托于企业,以“企业为家”,企业之间又相互攀比,使厂长(经理)面临着职工追求工资福利最大化的压力,从而形成刚性工资福利制度。同时,由于所有权缺位,经营者无人监督,其权力自然不断膨胀,经理人员容易产生机会主义倾向,发生种种“道德风险”行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内部人控制现象变本加厉,日趋严重。 3.治理结构缺损。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公司改制时,一般都设有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经理负责制为中心三会一制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表面看,公司治理组织结构是完善的。但实际上相当多的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机构人员都基本由原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如董事长兼总经理就是原企业的厂长(经理),监事会主席是原企业的工会主席或纪检书记等等。他们在行政上还是上下级关系,在管理上仍以行政命令为主,不少公司股东大会没有能正常地行使权力机构的职能,监事会也很难正常改造其监督职能。所以,很多公司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做到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监督者都分别到位,并形成一种既能相互协调合作,又能相互制衡监督的机制,从而使内部人控制得以强化。 二、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应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 (一)应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职能 1.开拓筹资渠道,实现股权结构、资本结构的合理化。现代公司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一个公司的股权结构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以及集中分散的程度和状况直接影响股东对经营权的有效性。现代公司治理主要以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为基础,如美国作为股份公司发展十分典型的国家,股份公司股权的分散性就十分突出。根据我国的情况,公司股权结构不可能很分散。但是,从我国近几年来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实践来看,由于改造后的股份公司,其国家控股的比重过大,股份过分集中,已成为所有者缺位,经营者权力膨胀,企业运行机制与改制前没有区别,变为“翻牌公司”的重要原因。 根据国外的经验,在我国可以考虑发展法人股来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合理化,即在国有企业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法人持股外,发展基金持股、银行保险公司持股等机构持股。这样,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对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选择,筹资可行性的预测,筹资计划和方案的制定等方面,不仅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筹资的风险等因素,同时还应考虑股权结构的合理化,即在国家法令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发展法人持股,以逐渐改变在一个公司国有股过分集中,所有者缺位的状态,以有利于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 同时,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资金的筹集上也可以考虑,当公司在吸收股权形成一定规模的股本金后,主要向银行借款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形成股权和债权一定比例的资本结构,以银行贷款为基础的所谓相机性控制机制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控制,如日本和德国的股份公司其资本结构都有这个特点。实行相机性控制,关键是要保障债权的相机控制权,同时要有合理的资本结构。所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资本结构决策中,既要考虑资本成本、财务风险等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如何发挥相机性控制机制在企业中的治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