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未来中国社会发育和变迁(10-30年)进程的特征及致因 1 未来中国社会发育和变迁(10-30年)的进程有哪些特征 中国社会进程在未来的10-30年内将表现出“高活力,高速度,高不确定性,多灾变”的特点。实际上,这些特征已经在过去十余年中充分表现出来了。前两者是有利趋向,后两者是不利趋向。高活力,高速度,其字面其含义是不言自明的。这里只对“高度的不确定性”略加说明,所谓“高不确定性(highuncertainty),简略地说,就是无论自然或社会,未知领域尚多,实践面临一个空前浩大的必然王国。刚刚走出70年代的中国人,曾经对“突然”出现的广告惊奇不已,后来的股票交易,期货市场,官僚腐败,北京市副市长自杀身亡,私人购买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等等,都不曾有人预言过:“真理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在一个连续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以环境治理为例,据国家环保局的牟广丰同志回忆,1983年国家第二次环境工作会议曾提出过,打算在1990年基本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到2000年把一个美好的环境奉献给人民……到了1989年的第三次环境工作会议才把目标修改为“努力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九十年代初期就发现,淮河流域的水源已经大部分不能饮用,太湖污染得已经很严重;沙漠化土地已经出现在距离北京市中心仅70公里的怀莱……这样,对环境的认识才又再次向真理性提高,接近客观事实。足可见,“真理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环境如此,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如此。前面说过,“……中国已经来到城镇化进程发生飞跃的第一个临界点上”,也曾论断过:“预计,中国这种工业化开始极其晚的国家,其城镇化的历程会更快,更迅猛……”虽然如此,但是,以往的经验中不曾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接近这个临界点的时候又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些都蕴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因素,都蕴含着一个巨大的未被认识的王国。 纵式结构中“领导一切的”政治,长期以来已经惯于支配他人、支配自然,拒绝承认自身也会在社会的总体运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终遭受反作用,否认社会机体有其固有的不可违抗的规律性。哲学、社会科学也面临这样的长期困惑和困境:多大程度的“实事求是”才是政治可以承受的?“摸着石头过河”一语,正是这个时期社会进程的实际状态,亦即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的最佳注释。然而,靡始失终,这时的“高度不确定性”已成定局,无法回避。 这就引导出两个含义:其一,高度的不确定性会给社会变迁、发育和发展的进程开辟很广阔的灵活性:它显示,社会发育的进程常常具有多种选择,相当灵活,并非只是一味排他性的。第二,社会发育,环境发展进程的结局也会具有某种程度难以预知的特性。规划,包括经济规划,社会规划,城镇规划和环境规划,都不能等同于最终结果。前一种含义为决策和策略提供了灵活变通的空间;而后一种含义则使得那些高度主观的刚性的发展规划最终结果得不知所终。这会给发展结局的不确定性增加,于是民众的安全感就下降,接着防范备荒意识增强。当今社会较为普遍的消费疲软,持币观望,和谨慎投资的态度,都是这种不确定性在社会上的投射。它产生的根源在于,这个时期的社会进程具有多种选择,当然也有多种后果。表现在社会走向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其发展的进程即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最好地证明有两个:第一个,如前所述,邓小平对于乡镇企业的兴起,也说未曾料到。二是经济特区的政策的实施和巨大成功: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施就是以这种进程的多种选择性为依据的。设想,如果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不存在这种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不存在这种可塑性,那么,“经济特区”政策也好,“一国两制”的构想也好,都是无从提出,无从实现的。 依据什么这样说呢?换言之,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进程具有这种特征呢?有如下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市场化,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有序化,管理的法制化和物质环境的城镇化,是一些并行不悖、相互依赖的社会发育过程,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这些过程之中,作为社会的物质载体发育过程的城镇化,则不仅始终担当着基础作用,主导作用,制约着另外几个社会发育的基本过程(Lewis Mumford,1961),而且它还有自身的独特规律性。正是这个独特的规律性,支配着未来10年至30年中国社会发展走势的基本特征。所以值得再次强调;城镇化是我们预测社会进步过程的一条主要线索。想揭示未来10年20年30年和50年的社会发展走向、进程和结局,不可不对今后10年20年、30年和50年的城镇化进程和规律做些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不可不对城镇化的普遍规律,以及它在中国国情背景上的特殊表现做个细致研究。那么这个独特的规律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在中国体现出来呢?这就涉及城镇化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用此规律认识我国城镇化发展所处发展阶段的特点: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它的城镇化进程来说,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到来的临界点上。那么这个历史阶段有些什么特点呢?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照纳瑟姆曲线;美国地理学者纳瑟姆(Ray M.Northam)在其“近年的城镇化”(Recent Urbanization,1976)一书中,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归纳出一个共同规律,他用城镇化曲线来表示,本文称之为诺瑟姆城镇化曲线(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