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渊远流长,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创造教育思想就已出现。本世纪30年代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研究与实践已有一定影响。而与大工业发展相互促进的现代创造教育是本世纪40年代从美国开始发源的。我国对创造教育的研究比较早,但规模和社会影响比较小。 创造教育的含义到目前为止仍然众说纷纭,意见并不一致。从培养人才来说,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教育;从开发能力来说,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从解决问题来说,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性地解决模糊领域问题的能人好手的教育;从基础教育的特点来说,创造教育是对教育对象实施创造发明打基础,做准备的教育;从创造学的角度而言,创造教育是将发明、创造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 以上观点都是从某一方面探索创造教育的含义,不够全面和准确。我们要科学地给创造教育下定义,就必须从创造教育的性质、任务、目的三个方面来理解,才能作出科学的总结。因此,创造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教学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所以从广义来说,创造教育就是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思维、增长创造才干,开展创造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造教育。 一、创造教育的内容 创造教育是一项意义深刻、作用巨大的事业。它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有着直接的影响。创造教育内容可分为十个方面: 1.思维教育:创造教育中的思维教育,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集中思维能力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积极开展其它思维能力的开发训练,在各种思维能力都得以提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突破性的进展。 2.发现教育:所谓发现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领悟和发现了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如果把“发现”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通俗地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都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才干的提高。因此,开展发现教育以树立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带着创造问题去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3.发明教育:所谓发明是指人们采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创造出新事物、新产品。如果把“发明”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通俗地解释为“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发明教育是将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充分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从事发展创造所需的思路与方法、技能与技巧,使学生能在创造活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4.信息教育:发明创造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信息代表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使人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信息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使他们形成敏感的信息知识。信息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分析手段和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方式,从而在信息社会中,把握发表创造的有利信息并转化为发明创造的成果。 5.学习教育:学习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技巧,早日跨入创造领域。 6.渗透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科学知识、社会生产和发明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渗透原理。 7.艺术教育: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力可分为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两种,它都可以导致伟大的创造。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并进一步转化为人们的全面创造才能。 8.参与教育:所谓参与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生动现实的生活素材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引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并在现实中找到发明创造的目标。 9.未来教育:未来教育是创造教育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未来情况,并了解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创造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都大有好处。 10.个性教育:创造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切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懂得爱护、尊重和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独立性。过去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型人才”,因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教育的个性教育要改变以前在个性问题上的陈腐意见,把培养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创造个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认识。 二、创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造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的和要求,制定以下五项原则。 (1)探索性原则——创造教育应营造探索气氛,形成发明情境,提供创造契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表现出学习上的探索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索中锻炼成长。 (2)动态性原则——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创造教育的研究对象也是如此,创造教育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作动态化分析,在变化中深入研究。 (3)综合性原则——综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它在创造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创造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需要进行综合,要求教学目标必须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要求学生必须联系学习和社会的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