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0年的中国电影随着社会经济氛围的总体转型,在整个社会生活迅猛变化的语境中,努力培养以至置换、位移主体,不断拓展话语空间来显示活力。 时间川流中的电影:解构与建构 文革结束,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幕布。伴随着焦虑、沉思与展望,已获新生的电影家们不断求索,努力在特定时期的历史语境中确立主体位置,实现和释放个性创造力,逐渐形成了多元竞赛而又相对整一化、具有清晰的时间印迹的历史发展格局。 80年代电影作为文革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历史产物,其发展里程都和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语境紧密关联。在这一发展阶段,沈浮、吴永刚、汤晓丹、桑弧、水华、成荫、王炎、谢晋、谢铁骊、白沉、于彦夫、李俊等老一辈从禁锢状态走出来的电影家们,调整并突破了单一的政治价值取向,恢复了面向人生的现实主义,个性创作力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解放。与此同时,黄健中、杨延晋、吴天明、张暖忻、谢飞、滕文骥、韩小磊、黄蜀芹、胡炳榴、郑洞天、吴贻弓、丁荫楠、王好为、赵焕章、颜学恕、陆小雅等第四代电影导演开始了他们的创新与探索之旅。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每年都有他们色彩斑斓、富有一定独创性的电影作品涌现,形成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新气象。在电影观念更新、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呼声中,第四代导演摒弃单一的宣教模式,追求艺术表现上的纪实美学样式与风格,成绩可喜。 自1984年开始至1989年的事件止,可视为80年代电影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个比较宽松的文化环境正逐步形成,政治、文化、道德、美学的反思运动丰富复杂而又迅猛异常,经济体制实现转轨,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较为宽阔的历史/文化的选择视界。从一定意义上说,80、90年代中国电影的历程,正是电影家们主体选择精神不断强化的过程。在这一发展阶段,特定时期的历史语境的喧哗和骚动,使电影家及其作品的选择精神和文化意识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第三、四代电影家们不断超越自己,进入多元求索阶段。像颜学恕的《野山》、黄蜀芹的《人鬼情》、丁荫楠的《孙中山》、谢晋的《芙蓉镇》、吴天明的《老井》等,都曾在中国影坛形成冲击波。一些青年影人则带着颇为明显的艺术探求、历史文化反思和主体选择的精神,进入了新时期电影创作的行列。第五代电影的崛起为80年代电影打开了全新的一页。这批才华横溢、思想活跃且更具创新意识的青年艺术家包括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张泽鸣、何平、何群、孙周、周晓文等,宣告了一个新的电影运动的开始。他们的电影作品除反叛与批判思想明显,富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识与追求外,在艺术表现上,着意将电影造型语言提到中心地位,作品大都引起轰动效应,使中国当代电影为世界影坛所瞩目。 无疑地,第五代电影家及其探索创新的作品,占据了80年代电影发展旅程中颇为重要的地位,但就在其竭力发起一场美学革命,共同选择反思的基调,不断地争取个性创造力解放和实现的同时,恰逢社会转入市场经济轨道,国家对电影业投资政策开始转变,同时由于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造成的发行渠道的一时不畅,使电影市场持续滑坡。影片制作活动,很自然地便要受制于这一时期整个经济/文化/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电影业被迅速推向市场,电影家们则需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语境中重建话语空间,找寻并确定自己的位置。在这种日渐影响、渗透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各个层面的市场经济规律制约和左右下,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初的中国电影开始越过创新探索的求变起步阶段,进入世纪转折期的多元并存的阶段。 近10年或者说90年代的电影,不是“无主题变奏”,但其统一性很明显地不再是存在于其自身之内。在20世纪这最后10年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国家经济体制和立法等方面的改革步伐不仅没有停止,反而继续加快,甚至较之80年代最为开放的时期更为激进,文化、艺术也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电影与市场、社会和国家的交互渗透又相互冲突的关系日益复杂,电影艺术和商业形式之间,以及电影活动所蕴含的政治/经济/艺术诸元素之间的界限日益难以厘定,新都市、新民俗、新纪实、新体验、新主流等样式影片,以及历史文献故事片、革命人物传记片和重要现实题材影片等,交织在一起,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以至近年出现的所谓新生代电影导演,还有难以归代的一些电影人,从不同角度切入电影美学本体的发掘(有时也因功利束缚或适应市场化,使其精英性探索受到明显抑制),感受电影,继续其创新与求索的步履。 其中的第五代导演,90年代以来仍然不失活跃,他们中的一些人,以海外资金为来源拍片,《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荆轲刺秦王》《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在国内外继续产生着影响。而拍有《北京杂种》《头发乱了》《周末情人》《巫山云雨》《谈情说爱》《冬日爱情》《长大成人》等非常规影片的胡雪杨、管虎、章明、娄烨、李欣、王小帅、阿年、路学长等所谓第六代的出现,则成为一种颇有意味的事件,个人化的电影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与之相近而又显不同的更年轻(大都不到30岁)的导演,尽管还缺乏足够的艺术成熟和思想深度,但其存在引人注目,这些新一代青年电影创作者拍摄的影片,如《美丽新世界》《网络时代的爱情》《爱情麻辣烫》《洗澡》等,注重新的生命体验,关注现实,主流化与商业化在新的人生视角与新的社会、文化视点统一中显示出丰富的活力。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带有青年朝气的创作活动,标志着一场沉默的心灵革命的开始。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有着繁盛与丰富景观的90年代电影发展的基本格局及其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