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幸运的艺术,因为在电影诞生之前,其它艺术门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了世代流芳的伟大成就,为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无比丰厚的基础和取之不尽的营养。然而,电影也是“不幸”的,它在“综合艺术”的沉重包袱下步履艰辛。电影就是电影,它既不是戏剧与文学,也不是音乐和美术。它既要汲取其它艺术的精华,又要摆脱它们的羁绊,发挥电影艺术自身的特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其它艺术形式比肩共存。当电影艺术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代,色彩成了银幕视觉语言的重要构成元素,银幕色彩在电影空间的造型语言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尤其是现代电影艺术观念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对电影语言的探索与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从此,银幕色彩不再是传统电影以还原客观现实的自然色彩为目的,而是以银幕色彩语言的独特构成方式和其自身的表现功能,通过银幕剧作的各个方面,来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示作者的主观意图,促进剧情的深入发展,寓意影像的哲理内涵。银幕色彩在电影中充分发挥了它特有的表意功能,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空间造型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开拓了银幕剧作者的电影思维,使色彩成为真正银幕剧作意义上的银幕色彩。 一般来讲,色彩感知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感受,它不受地域、民族、国家、文化、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然而,色彩是一种文化,对色彩的感知是一种文化现象,谈到色彩的文化层面,它便产生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等方面的感知差异和审美差异。因为,在当今极度物质化和信息化的人类社会世界中,东、西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文化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在中、西电影艺术中也鲜明地显现出来。银幕世界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影像作为电影艺术的表意形态在银幕空间中同样反映出这种不同的文化差异,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在现代银幕上的自觉体现。今天,当西方的文化随着经济和科技不断向中国渗透,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越来越小的时候,我们对中国和西方电影仅从东、西方绘画对电影色彩的影响以及银幕色彩的表现形态作一番比较和分析,充分认识中国电影色彩的魅力所在,吸取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和菁华,必将有利于创作出富有中国意韵和民族风格的电影作品。 一 电影艺术在视觉造型方面吸取绘画艺术的构图、色彩、光影等造型手段,无论在中国电影还是在西方电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中,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历史渊源的不同和中、西绘画审美原则的巨大差异,为中、西电影色彩不同风格形态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墨分五色”使水墨画成为中国传统主流绘画(中国画)色彩观的一统天下,中国画的意象性造型原则,墨色在宣纸上的千变万化,使中国画家不重绘画色彩的丰富多彩,而追求墨色的“气韵生动”和“神妙意趣”,主张“意足不求颜色似”,在绘画中画家不追求色彩自身的独特个性,而把它当做附属于物象的“随类赋彩”(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里提出了总结中国传统绘画的著名“六法”论。“气韵生动”被列于首位,“随类赋彩”在第四位)。所以,无论从古典绘画大师们的创作实践中,还是在历代的画论著述中都把色彩视为墨色的辅助形式,绘画中的色彩多以“固有色”(物象本身所固有的色彩)的形式出现,使色彩统一在墨色的韵味之中。它所表现的不是对自然物象的直接摹写,而是一种朦胧、虚拟的非现实感,一种隔帘看花、隔水探月的“隔”的境界,色彩讲究虚灵和空静。传统中国画所欲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高、古、清、雅、逸的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超越物象之外的对人生和宇宙有所感悟的“意境”。 在中国民族艺术中,与传统绘画以墨色为主的“雅”色彩相对的,还有另外一种色彩形态,那便是以民间画工、民间艺人为创作主体的民间艺术“俗”色彩,它包括民间年画、寺庙壁画、民族服饰、民间刺绣、民间玩具和民间剪纸等多种民间艺术类型的色彩。它以中国原始阴阳五行哲学的“五行色”观念为基础,以通感、联想等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创造色彩,它不同于传统文人绘画追求墨与色的“神韵”和“意境”,而是以鲜艳、浓郁、强烈、饱和的色彩赋予物象以原始的生命活力。它超越了自然现实物质色彩的表象,表现出纳宇宙万物于一身的生命意识的色彩观。 传统绘画的艺术成就和美学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电影色彩的艺术表现,以至于中国电影的创作在影像与造型上也在追求中国画的意境和韵味。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电影《林则徐》(导演郑君里是一位学者型的电影导演,有很高地中、西艺术修养,在他的许多影片中旨在表现中国的民族风格与意韵)。影片在林则徐远送邓廷桢一场,导演有意表现出唐人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境与画意,取得了可喜的成功,成为当时电影画面表达意境的经典镜头。然而,场景空间的色彩语言运用并没有放在主导地位,客观写实的色彩构成关系仅是作为一种气氛的描述、人物背景的陪衬。 中国电影的银幕色彩,从早期的彩色电影《祝福》、《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到《舞台姐妹》,无不看出中国电影对民族风格和诗情画意的追求:“在塑造典型人物的同时,十分注意典型环境的再现。石块铺成的河埠,满布青苔的小桥,江南水乡特有的乌篷船、土地庙、抢亲风俗以及鲁镇送灶神的忙碌景象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南方乡镇的鲜明特色。”(《祝福》)(注: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第52页。)在表现场景、细节的同时,自然流露出影像色彩的“明晰、简洁、朴素、含蓄和时时透出淡雅的诗意”(《林家铺子》),(注: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第85页。)恰似一幅幅笔墨湿润的青绿山水画。其实,这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电影色彩的共同特点。然而,正如中国画的“墨分五色”是一种虚拟色彩一样,有些电影的色彩影像也给人一种中国画的表层感觉,虽然这是一种借鉴与探索,但绘画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两种不同的媒介材料,借鉴民族艺术形式,必须融入电影艺术的特性之中,形成电影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