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 如何面对市场,如何繁荣民族影视业的创作,如何合理地进行电影审查,都成了这次年会探讨的主要话题。吴贻弓在开场白中对此也讲得很清楚,找到影视作品和市场的一个交叉点,尽快使我们的影视业走出低谷,走向复苏。他同时强调指出,中国电影在三十年代是产业化的,因而那个年代电影创作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高潮。后来电影被提高到所谓“重武器”般的教科书的地步,电影创作的道路就出现了一些曲折,虽说这也不能完全怪谁,但电影走到了今天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必须要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反省,进而进行自我突破。导演协会在这个时候召开第三届年会,也就是要更多地听到大家对当前电影和未来电影的看法,进行一下客观的、明智的对自己工作的评价。 话题之一:如何面对市场 这个话题恐怕是人们探讨已久的了,同时这也是个世界性的电影主题。以这次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韩国电影周为例,每场影片结束后,在场的韩国留学生就不失时机地秉承韩国电影代表团的旨意,向每位观众发放调查问卷, 问卷上写着:你觉得本部电影有没有观看价值——a非常有价值。b 比较有价值。c 一般。 d 没有价值……。 这种不失时机地向人们推销自己国家影片的作法,或许也能给我们一些借鉴。从大局上看,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不小,有消息说,韩国人的民族凝聚力由此反而加强了,夫妻间的离婚率也降低了。不知是不是这种同甘共苦、奋发图强的精神促使韩国的电影业在世界影坛上异军突起了。 受命在导演年会上首先发言的冯小刚也提到了韩国电影,而会议组织者首先让他来发言,也是想让他从自己影片在商业运作比较成功的角度来介绍一下经验。冯小刚也毫不掩饰地说,他的影片也就是在某种层面上迎合了观众的一些低级趣味,话也许不能这么直说,但这也就是实际情况。他以最近看的两部影片举例道,韩国的《鱼》,内容是描写两个间谍的故事,拍得非常精彩,在韩国的票房实实在在地超过了《泰坦尼克号》。另从一些材料上得知,像韩国这样一个亚洲国家,电影人口非常少,但电影市场却异乎寻常地好,韩国民众对国产片的热爱程度也非常的高。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部出自电影超级大国美国拍的小制作的影片《希望集中营》,叙述在集中营中囚犯们在希望和绝望中挣扎的命运,反响同样强烈。这前后一大一小的片种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抱怨和单纯强调客观条件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道路。谈到影片上映的档期,冯小刚称今后他不再拍贺岁片了,他已看准了听说要放十天假的国庆节。但他和随后发言的胡安都特别指出,如若把投资三、四百万的小制作当成影片创作的主流那就是违反商业规律的,无论对投资者和创作者来说,还是应集中资金拍一些有规模的影片。 认为自己不太会找钱的陈国星言,他之所以选择一些被称为“主旋律”的影片来拍,除了资金比较充裕外,再就是在这类片种中可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但使他苦恼的是,怎样让观众学会欣赏这类影片则是他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首次加入导演协会的尤小刚从电视剧的角度讲道,《还珠格格》五十五万一集卖了天价, 但它一晚上广告费收入就达960万,这和一些影片的窘境是不可比拟的。他并向许多没片可拍的电影导演们施放了一个诱人的前景, 他所属的中北影视公司, 每年就要投拍900多集的电视剧,导演们又何愁没戏可拍呢?确实, 电影和电视剧如此强烈的反差现状,引起了与会者的许多感慨。 说起影片的商业运作,大家谈得最多的是,怎样把握好影片制作和宣传费用的分配是需要重新定位的。对此,陈国星似乎就更深有体会了,一部还比较感人的《横空出世》何以宣传费用连区区5万元都不到, 而国外一些影片的宣传费用起码要达到影片制作费用的40%左右,甚至一半,何况像《横空出世》这类片子本身就是一部最应该“宣传”的宣传片。当然,导演们还提出了宣传发行中的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因素,弦外之音听得出是对于“新影联”那种只顾自己利益的运作方式有些不满,但“新影联”自己也是有一肚子苦水不知怎么倒,用他们的话来说,每部影片都是一视同仁的,影片发行的好坏是和影片自身的质量及观众的口味有关。不可否认的是“新影联”投拍的一些影片除了自己的发行渠道畅通外,都是反复经过市场因素论证才投入的,“谁解盘中餐,自知其中味。”也许这和微软公司的“垄断”还不太一样,制作和发行的双方都还有可调整的余地。 话题之二:影片为什么人拍 这似乎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命题:影片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拍的,说得再远一点是像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的那样——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但许多导演指出现在许多影片仿佛是专门为一些领导人拍的,取悦领导人而得到一些奖赏,这一点连主持会议的吴贻弓和谢飞也都不置可否。据有关材料披露,那些“重点影片”投资上亿元,结果收回的票房还不到100万。这并非是说这些影片在艺术质量上有什么不过关, 其中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这些影片里尚有《横空出世》《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诸部艺术质量和观赏效果都不错的片子,可由于错位的宣传尺度没有掌握好,也就出现了陈国星上面所说的那种现象。据说广电总局局长田聪明曾在一次会议上质问过北京市电影公司负责人,《横空出世》这类片子为什么没宣传发行好?田局长的话也许没错,但由于影片的宣传发行和制作的脱节,杯水车薪,难为尢米之炊。也许有些人按传统的观念认为中宣部或是有关方面发一个文,开两个会,布置一下就可以了,宣传攻势也就展开了。但孰不知电影本身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产业化的属性,市场商业的调节化功能是不可违背的,这就如同党的基本路线所指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样,电影的投资额度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重点经济项目,努力让影片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那是创作者的一个目标,其关键的一点是你怎样让观众走进影院,怎样让受众心悦诚服地摆脱掉受说教的模式,而自然地融入影片本身的感召里面。陈国星以自己为例不无感慨地说,那种僵化的影片运作方式实在是没救了。这问题说的更明白一点就是,影片是要拍给广大的老百姓看的,观众和市场是不管你有没“红头文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