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艺军(电影评论家):加入WTO对于中国的经济、 文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文化领域受影响最大的,大概就是电影。电影界流行的说法是:狼来了!美国大片对本来就已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很大,很多人把进入WTO视为中国电影生死存亡的时刻。 但我也同意这是机遇,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得到一些经验或教训。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就是“狼来了”的话。那么,在1949年之前,中国一直与“狼”共舞。但当时的中国电影并没有全部被“狼”吞并。在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涌现出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好电影,比如说30年代的《神女》《马路天使》,40年代的《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今天我们会害怕美国电影?何况今天我们还有各种各样的保护措施。70年代,有一个叫简·莱达的美国学者写了一本《中国电影史》,这本书中一个最核心的观点,是认为中国电影史上最独特的事情就是在国民党统治下面,中国有一个持续了20年的地下电影运动,即当时的地下党(共产党)领导下的三四十年代的进步电影,他认为这些地下电影不仅比当时的地上电影的质量要高,也比解放以后的电影的质量要高。我个人认为这个观点还是有道理的。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史的高峰之一,为什么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之下,在美国电影竞争、国民党电影制约之下,我们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而到了今天,电影创作条件比当年更好,我们反而害怕美国电影? 其实,美国电影来不来,并不是中国电影前途的唯一决定因素。例如去年,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北京电影市场有半年时间没有放映美国电影,但去年北京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比前年下降了一半以上。由此可见,问题并不是不进口美国电影,观众就来看中国电影。进入WTO后,中国电影要抵挡美国电影的冲击, 翻修影院并不是最有效的措施。最关键的问题是拿出好影片来,现在的文化生活跟20年前不一样,20年前全中国的老百姓主要的文化娱乐就是看电影,现在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非常丰富,没有美国电影,观众不一定就看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不吸引人,观众照样不看。所以,关键问题还是在影片质量。为什么我们没有好影片?这问题比较复杂,牵涉到很多方面。为什么在三、四十年代那样的情况下中国电影能够赢得观众,其中有好多影片在那个年代都是打破票房记录的,那就是因为当年地下党领导的地下电影的主题反映生活,贴近老百姓,同时提倡艺术创新。今天的电影是不是能够真正表达老百姓心中所想的,表达老百姓生活的真实面貌,这是中国电影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所谓“中国电影的第三个创作高潮”,也许是因为我年老眼花,我并没有看到。我认为国产电影还在低谷中挣扎。创作艰难的原因很多,大学生可以多了解一下创作的情况,才会知道改变国产电影现状的症结所在。也许入世会使国产电影的创作环境有所改变,我期待着。 黄建新(电影导演):WTO其实是个双边的原则,WTO的游戏规则其实是一个市场原则,是一个法制规则。因此,我曾呼吁中国电影分级,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与观众对应关系的问题。我们的电影号称适宜7 —70岁的人观看,这不是好事。它使中国电影不具备应有的经典因素。所以中国电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而别国按经典游戏规则去制作电影的路就有一百条。这样一比,我们的途径就太少了。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亚洲电影投资会”,这是亚洲第一次按照世界模式举办的投资会。会上,香港电影检讨自己二十年来犯的最大错误是把电影当作商业而不是工业来看,所以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冲击下,香港电影陷入了低谷,在我看来,中国制片业与世界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这样的情况,加入WTO后我们怎么能和世界接轨呢? 我们的投资方式越来越模糊,用了一些特别是中国人自己觉得很聪明的一些方法,例如把合拍片变成国产片成为“假合拍片”,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制作方式,无异于掩耳盗铃。我们根本没有想过把电影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 我自己感觉中国电影的操作方式有很多的问题。最近我和滕文骥、夏刚、李少红为中国电影集团做首批的制片人,要策划20部新电影。三个月里,我们频频与人接触,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有一天,我们专门请李安导演在北影为我们上课,我们和发行方一起讨论我们的电影制作环节中的错位。我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投资的资产因为没有具体管理者,在各个环节都有可能被人用各种理由挥霍掉,制作者缺乏必要的责任感,投资并没有真正完全用在制作电影上。所以在这次策划时,我和李少红在香港把20部电影的计划抛出去寻找投资,找我们的人特别多。后来我听马逢博说,实际上腰里揣着几千万美金的人在这次投资会上至少有十几人之多,他们带着各种机器在找亚洲的项目。我们却一直认为中国电影没有市场。例如中国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根本没有进行,因为我们不懂。其实中国电影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有兴趣的人也很多。也许日本电影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启示: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电影受到好莱坞的全面冲击,日本民族电影只剩下10%的票房份额,日本的电影公司和国家文化部门就制定了一个长期的政策,那就是培养日本的观众。他们并不认为既然看电影的都是低水准观众,就应该降低艺术水准一味讨好观众,要培养观众决不是往下走,要往上走,他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使日本电影从好莱坞的手中夺回了50%的票房份额,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亚洲国家的很多经验都告诉我们,电影的空间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