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733X(2000)01—0086—03 一、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与定位 中国电视剧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起始于1958年由当时北京电视台直播的话剧《一口菜饼子》,但其真正获得迅猛发展,却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间。20年来,广大电视工作者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使中国电视剧事业突飞猛进,旧貌换新颜。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一个种类。10年前,关于电视艺术是不是艺术,评论界还有所争议。而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将“电视艺术”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学的重要一脉,写进了国家正式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并批准北京广播学院招收第一批电视艺术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一事实说明电视艺术已经作为一门有独特文化品格和美学风貌的学科,引起了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当今中国,电视剧及其他样式的电视文艺节目已占整个电视节目播出比例的60%以上。一部如《渴望》、《水浒》这样的电视剧,都能激起席卷数亿观众积极参与的鉴赏热潮,产生极好的社会效应。荧屏上的电视剧,构成了当今大众观看的最通俗易懂的叙事文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包括电视剧在内的电视文艺在整个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因其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而起着别的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美学观,科学地总结近几年来中国电视剧的整体创作态势和美学特征,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把中国电视剧的创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这不仅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对于丰富和发展整个人类的文化,都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走进“平民生活”的取材倾向 电视剧主要是给老百姓看的,它有着广泛的受众。那么,给老百姓看什么呢?这也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讨论的“写什么”。我国的电视剧在“写什么”的问题上一度发生过偏离。这种偏离就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远离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而乐意把镜头聚焦于少数“大款”、“大腕”、“大家族”们的身上,表现他们在商场上、情场上、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与荣辱兴衰;场景多集中在高档饭店、高墙大院或豪华住宅之中;人物动辄出入于高级轿车,一副潇洒倜傥、风流富贵的气派。电视剧里或多或少流露出的“豪门气”、“贵族气”,只是给观众们制作了一幕幕“贵族”梦,让老百姓觉得这些人事气息离自己的生活太远。这种“贵族”故事在电视剧中的一度兴盛是电视剧题材上的误区,是迎合曾经流行的高消费显阔气的时髦,迎合世俗的发财梦想的一种题材偏向。它既不是什么艺术的“超前”意识,也不是什么“浪漫主义”手法,而是一种媚俗观念在电视剧制作上的反映。近些年来,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从近期播出的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来看,题材的大众化、平民化构成了电视剧创作的一个明显特征。比如《浦江叙事》、《车间主任》、《选择》、《平平常常的故事》、《岁月长长路长长》等作品,把镜头聚焦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现实,关注普通工人在这场历史性变革中的处境与选择。与此同时,一批反映当前军营生活的作品,也登上荧屏:《大漠丰碑》、《和平年代》、《红十字方队》、《驱逐舰舰长》、《有这么一群兵》。这些电视剧生动地表现普通官兵的生活情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的创作思路。从生活出发,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就必然会更多地把镜头从极少数的远离大众的“贵族”身上移向普通贫民。像《儿女情长》、《男人没烦恼》、《校园先锋》、《大学女生》、《燃烧的烛光》、《党员二愣妈》、《他那一片天地》、《午夜有轨电车》等作品,或描写普通市民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世界,或表现普通教师、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理想、价值观的深刻变化,或表现普通大众在现实生活中颇具代表性的喜怒哀乐等等。平民化的题材中蕴涵着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散发出更浓郁的生活气息,既贴近了老百姓的生活,又贴近了老百姓的情感。正因为如此,老百姓才不由自主甘心情愿与剧中主人公呼吸与共。 所谓艺术的“大众化”,并不是迎合某种世俗潮流,给大众制造可望而不可及的发财“梦想”,制造不切实际的“富贵”奇观,以诱惑人们的物欲。所谓“大众化”,首先在于关注大众的生存方式、再现大众的生存现实与精神境遇,表现大众的思想情感、发掘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使作品在题材上、情感上与大众有一种血肉关系,这样的作品才能找到真正的“知音”。虽然对于电视剧的“大众化”并不能仅仅从作品描写的人物上理解,但反过来说,对“大众化”的理解是不能离开这层意义的。很显然,题材的“平民化”趋向,使更多的平民成为作品的再现对象,是电视剧近年来在题材上的变化之一。与题材的平民化趋向相伴随的必然是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三、注重人的高尚情感的发掘 一部《和平年代》感动了不少人。作品描绘的是一代为理想献身的军人,尤其是主人公秦子雄表现出来的作为现代军人身上最珍贵的、似乎远离我们已久的理想主义精神,犹如世俗环境中的一道光芒,使人们产生了精神上的审美共鸣。人是需要精神追求的,是需要理想的,否则就如行尸走肉。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于他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而是更本质地体现于他的精神境界,体现于他的品格与情操。如果说秦子雄身上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那么,人们更应该感悟到这种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深植于我军灵魂的品格。它既体现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也体现了我军优良的精神传统基础,所以才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对“和平年代”军人价值的表现,对军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发掘,使人们从军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力量,感受到了一种绿色的清新与活力。除了《和平年代》,还有《红十字方队》等一些反映当代军营生活的几部作品联袂而至,明显增强了电视剧对人的高尚情操的发掘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