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0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世纪华人的命运。 40年代之前入选的电影,除了蔡楚生的《孤岛天堂》在香港制作,其他清一色来自上海,这些电影多半感时忧国,也折射一般百姓的悲欢离合,反映国家民族的苦难。 50年代到60年代初,祖国大陆百废待举,进行经济建设,虽有“反右”等政治运动,但波及范围并没有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那么大,电影业可以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发展。此期间入选的影片,多为“从旧社会过来”的导演们的作品,如孙瑜的《武训传》、桑弧的《祝福》、郑君里等的《林则徐》等。 在这一时期,香港的繁华还不及马尼拉和西贡,入选作品展示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如李晨风等的《豪门夜宴》、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等,反映了一般市民向往中产阶级生活、追求富裕与虚荣的社会心态。 60年代中到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内地影业;台湾电影业则随经济起飞,《养鸭人家》受官方认可、鼓励,又为观众所接受,是“健康写实”电影的象征。李行、白景瑞等则不断趁香港粤语片低潮而大举进军香港,一度占据香港市场。 香港70年代的功夫片像《精武门》、《少林三十六房》,则令观众耳目一新。李小龙透过虚构的世界,打出中国人的悲哀和无奈,也打出中国人的骄傲和荣耀,他的功夫片更是空前绝后。成龙式的电影又开创动作电影的新一页,风行一时。香港电影重视搞笑及高潮的考虑,也在许冠文的电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世纪之交回顾中文电影,不难发现,近百年来中文电影超过一万部,直到80年代以后才受到国际瞩目,《黄土地》、《红高梁》、《悲情城市》、《喜宴》、《英雄本色》、《阮玲玉》,让国际社会发现中文电影;发现祖国大陆、发现台湾、发现香港,从而发现中国风格。80年代到现在,两岸三地经济转型,电影也转型。这也是为什么80年代的电影被选入100强最多,共达30部。 《悲情城市》是台湾80年代末的作品,首次触及最敏感的“二二八”事件;《秋菊打官司》反映内地的老百姓不再逆来顺受,对社会不公“要有一个说法”;同时期香港电影也日臻成熟,追寻新的突破。当两岸的政治桎梏解除之后,开放性与多元化的社会电影佳作纷至沓来,中文电影基本上从80年代之后大放异彩,在国际影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80年代,作为中文电影重镇的香港,产品销向全球华人社会。80年代初,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开始反思深层文化,战后出生的新一代导演像徐克、许鞍华、方育平等,都受东西文化洗礼,也企图摸索新的中文电影新方向。但王家卫电影则是最具前卫性及实验性,《重庆森林》恍如电视MTV,颇具意识流行色,而强烈影像则又传达全新的电影讯息, 受国际影坛高度重视。 同时,陈凯歌、张艺谋等受文革磨练的内地年轻导演,开始反思中国电影的新方向。台湾导演侯孝贤、杨德昌也在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后,告别健康写实和政令宣导式的影片。两岸三地强烈的创新电影带来新力量,新一代的导演对传统有新思考、新批判。 侯孝贤、陈凯歌、徐克、王家卫、张艺谋、李安等,不但使欧美影评人看到东方新电影的美感,还展示了开风气之先的创新手法,将中文电影推向新境界,走进世界影坛,华人开始到好莱坞去为西方电影当导演。 20世纪中文电影100强 年份 电影 1923劳工之爱情 1933小玩意 1933春 1934姊妹花 1934神女 1934渔光曲 1935大路 1937十字街头 1937夜半歌声 1937马路天使 1938孤岛天堂 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八千里路云和月 1947太太万岁 1948小城之春 1948万家灯火 1949三毛流浪记 1949乌鸦与麻雀 1949珠江泪 1949清宫秘史 1950我这一辈子 1950武训传 1953一板之隔 1953误佳期 1954危楼春晓 1954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6祝福 1958四千金 1958曼波女郎 1958豪门夜宴 1959林则徐 1959林家铺子 1960野玫瑰之恋 1960刘三姐 1961大闹天宫 1961可怜天下父母心 1961红色娘子军 1963甲午风云 1963七十二家房客 1963早春二月 1963农奴 1964养鸭人家 1965舞台姐妹 1967独臂刀 1967破晓时分 1967龙门客栈 1967冬暖 1970侠女 1970家在台北 1970董夫人 1972精武门 1974再见,中国 1974英烈千秋 1976半斤八两 1978少林三十六房 1979疯劫 1979蝶恋 1980天云山传奇 1981边缘人 1981父子情 1981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1982光阴的故事 1982投奔怒海 1982城南旧事 1982A计划 1983半边人 1983一个和八个 1983小毕的故事 1983儿子的大玩偶 1984冬冬的假期 1984老莫的第二个春天 1984似水流年 1984省港旗兵 1984黄土地 1985童年往事 1985黑炮事件 1985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