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电影已然走入低谷,这肯定是个不争的事实。八十年代那红火场面已经被疲软和低迷所替代。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九个有拍片权的制片厂,几乎无一例外地完不成拍摄指标。因为现在的电影厂,拍一部赔一部!像北影和上影这样的大厂竟然只是靠卖厂标和合拍过日子。卖一个厂标大约是20万到30万之间,就是把十个厂标都卖了也不到300 万!其惨淡经营可见一斑。中国电影的往日辉煌不再! 回想当年,在八十年代时,就像西安电影制片厂这样的中等厂,不仅每年可以拍满自己的九个指标,而且其中三足鼎立,商业片、艺术片、实验片应有尽有。他们既拍出了像《老井》这样在国际上得大奖的艺术片,也有像《西安事变》这样革命历史题材的大片;同时他们还能腾出资金去拍第五代们的实验影片。像《盗马贼》、《红高粱》、《黑炮事件》等等在国际上得奖的影片。然而他们(当然不仅仅是西影一个厂)在商品大潮中败退下来。西影到了九十年代初,已经负债几千万元。每年光是付利息就需几百万。所以他们都不得不忍痛进行体制改革。像上影厂,所有职工都需每年上交厂里一个数目不小的创收,否则停发工资和停止公费医疗。其实这种《红楼梦》式的“革命”对于一个庞大的电影机构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当然,我们的制片厂时至今日仍然活着,仍然在苟延残喘。我们广大的电影工作者们也仍然像是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在竭尽全力地维持着电影艺术的存活……每每提及这种现状,常使人产生一种无奈的悲凉之感。 二 电影艺术家们仍在挣扎着,说挣扎虽然有些刻薄,但也确是实际情况。说挣扎就是濒临险境;挣扎,也是说还没有甘于死亡! 有一度,人们看到国外的大制作影片可以有大回报,于是相继拍起了大制作影片,比如《兰陵王》、《红天鹅》投资都在千万元以上。然而这些影片都没有产生大回报的效果。其实《兰陵王》是艺术上很有追求的片子,它讲了一个追求真诚的古老故事,并内含着人类的大主题:人们在假面具下生活是何等的痛苦!影片有大舞蹈家杨丽萍的加盟,导演又突发奇想,所有角色所讲的话都是人们听不懂的X民族的语言。 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是靠了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视听形象来完成的。如果影片产生在几年前,它很可能成为第五代璀灿项链上的一颗闪光的珠子;可惜的是它生不逢时,再加上外国人对此类片子已失去新鲜感,所以影片出世后没有取得创作者们预期的效果。上千万投资打了水漂,甚至连个国际奖也没得上,应该说这是一次悲壮的实验。《红天鹅》的导演试图以商业炒作来争取观众,他在试映时把观众请进影院,请他们帮助修改影片,一时间炒得热热闹闹,但真的放起来,由于故事说得并不精彩,影片内充斥着大量的舞蹈场面,音乐和画面都还算精到。然而由于这种故事对今天的中国观众隔得比较远,不关他们的痛痒,所以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影片投资收不回来就是必然的了。 三 反之,以“文革”为题材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这是著名演员姜文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他选择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群孩子作为故事的主角,与以往写“文革”的“伤痕文学”不同的是,影片没有做那些在伤疤上撒盐水的事情,在影片的主人公马小军、米兰、于北蓓等人看来,“文化大革命”似乎真的像革命导师说的那样:“革命是人民的盛大节日。”他们在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可以不上学,可以自由自在,像马小军,他更可以每日溜门撬锁,当然他这样并不是为了偷盗,而是一种游戏,他溜到米兰家,在她床上看着她的照片,想入非非,用望远镜偷窥老师们的劣迹,自得其乐;他在自己的家里将父亲的避孕套弄破,从而为自己添了个小妹妹,其恶作剧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那偶像崇拜的岁月,这些孩子们却把所有的正经和尊严都撕得粉碎!这部影片的问世,虽然使得老一辈人感到有些窘迫,发出一些责难,但毕竟时代不同了,文艺政策的开明,使其得以出笼。它的公映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共鸣。因为他的故事和观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文化大革命”,是给整个民族打上深刻烙印的运动,十多亿人民对这场运动有着切肤之痛!所以人们纷纷涌进影院,给予它高度的关注也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取得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艺术一定要反映人民的生活,那些不关观众痛痒的东西,被观众冷遇是毫不奇怪的事。由此还得出一个启示:“文化大革命”的题材是不是可以继续开掘呢,它是不是能够成为将观众引到影院里来的一个新的领域呢?在前苏联,二战题材的影片,已经发掘了四、五代了,仍然是常写常新,而且其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我们人为地放弃这一题材领域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诚然,我说的文艺要联系现实,并不是单单指《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种反映“文革”题材的影片,作为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反映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年,也出现了一些反映这个大时代的电影,比如《孔繁森》、《蒋筑英》、《世纪之梦》、《良心》、《中国人》等等,甚至还包括像《男妇女主任》这一类的喜剧片……所有这些影片无疑都倾注了电影艺术家们的心血,有些还获得了代表政府意愿的华表奖。然而凭心而论,在这些影片里,在观众心中能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红樱桃》等大片相匹敌的片子却少得可怜。当然,由李保田领衔主演的反映特区建设题材的影片《中国人》应是个例外。我以为这部影片是历年来反映当代建设生活的“主旋律”影片中非常值得称道的艺术作品。这部影片以其博大的建设场面、饱满的革命激情、激烈的矛盾冲突、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打动和感染着不同层次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