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15日下午4时15分,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先生,作为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谈判的政府代表之一,走出东长安街外经贸部大楼。从那一时刻起,中国人看电影增添了一份悲壮感。 在刚刚签署的协议里,关于电影的条款大致有如下两条:一、允许外商进入中国的电影放映业,在49%以下的股份内与中方合资经营影院;二、加入WTO以后的前三年, 在遵守中国现行电影管理条例的前提下,每年允许以分帐方式进口20部外国影片。 关于这两条协议提出、讨价还价以及最后拍板的过程,至今对大多数人还是一个悬念,但有一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想象当时双方对峙的刺激程度——在谈判期间一个休会的晚上,中方代表团全体成员来到中影公司,主人特意安排了一部刚刚拍完的新电影以表慰问,这部再现70年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代表第一次向西方列强说“不”的影片,片名叫作《我的1919》。放映结束,我们的首席谈判代表大声说:应该马上接着拍一部续集,就叫《我的1999》! 如果不出意外,二月底中国和欧盟最后一轮相关谈判结束以后,今年上半年加入WTO已不再仅仅作为新闻,从此, 中国很多事情的运行将契约化地正式纳入世界经济轨道而不可逆转。如果说,它在理念上的意义使得每一个向往未来的中国人充满遐想,而对于做电影的人们,想得更多的也许是它所带来的现实。 活生生的好莱坞神话 1999年美国电影在本土(北美)市场的票房总收入为75亿美元,比1998年的69.5亿增长了8%。 1999年美国电影在海外影院市场的收入尚未见公布,据近5 年统计,这项收入大致和本土市场持平, 这就意味着去年的全球总票房约150亿美元。 这个数值,正好相当于1994年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电影票房总收入。当年美国是其中的104亿美元(占70%),5年间增长了几乎一半,平均年增长8%。 在好莱坞的进帐中,影院的票房收入只是其中的20%,加上后电影开发,即通过其他媒体传播、以及衍生产品另赚的80%,不难想象出整个美国电影工业的经营规模。 WTO谈判的美国代表曾坦率地透露, 他们在电影上的要价来自他们所承受的压力——电影如今已在美国的出口行业中排行老二,这对于代表着资本利益集团的美国政府来说,谈不下来回去不好交差。 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方面的情况。 最近10年西方主要电影国家的国产电影在本土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如下: 国家1988 19941998 法国 38.97% 35%28% 意大利 20%(1989)15% 缺 德国 16.7% 10.35% 9.5% 日本 21% 16.7%36% 在全世界的影院市场上,以上四个国家基本上是除美国以外的前四大家,据1994 年的统计, 它们在全球总票房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日本10%、法国5%、德国5%、意大利3%,加起来大约是四分之一天下, 因此,它们的情况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最强的参照性。 从上表可以看到:一、在这几个国家,本土市场只有三分之一以下的领地属于国产片,其余的江山,除大约5%的外国片, 绝大部分归于从美国进口的影片;二、这已经很可怜的份额,近十年来除日本在1998年前后出现回升以外,还都在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 如果联系到一百年来这几个老牌电影国家曾经创造和代表了世界电影的光辉传统,如果了解了近20年来那里的从政府到业界曾经为复兴民族电影作出过多少悲壮的努力,才有可能更深切认识到什么是好莱坞神话。 在当今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种产业的市场像电影这样,被一个国家独占到这种程度。这是超级大国反映于文化上的霸权特征,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趋势? 系统探究好莱坞帝国的形成不是本文的任务,但关于它的存在的合理性,可以提及的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最早建立了并不断健全着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其中包括:规模化的制片业,制片发行放映以及后来多媒体、后电影的集约经营,本土与海外市场的同步开拓和扩展; 二、一百年不变的商品第一性电影观念,孕育和延续了雄厚的类型电影创作传统和完备的商业电影运作机制; 三、无法匹敌的资金实力,既形成高投入高产出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又保证了资本和技术竞争中的绝对优势; 四、近20年来,顺应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潮流,注重兼容并蓄的创作方针和引进人才,进一步适应了海外市场的需求。 上述诸条,不仅由好莱坞百年来久盛不衰的事实加以证明,而且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当代电影经营之道。 我们已经体验到的好莱坞权力话语 中国人亲身感受好莱坞还只有5年。 1995年起,开始用分帐方式发行当年出品的“两个基本”进口影片,结束了与好莱坞隔绝40多年的历史。现已约定俗成叫作“美国大片”的引进,尽管是在单一渠道有限准入的政策保护(由中影公司独家专营,一年只进10部左右,还插有部分香港动作片)之下,而对于国内市场来说,从票房收入的起落到利益分配的重组,从放映模式的改变到观赏心理的异化,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