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新时期中国电影批评方法的主要格局:在固守传统的现实主义批评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地向西方电影批评的新方法拓展。 如果说电影批评的视角和电影的历史文化语境息息相关,那么电影批评的方法则和电影的理论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法是主观达到客观对象的途径,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在电影批评的图式中,如果说批评的视角体现了从价值论出发对审美理想世界和影像世界的差异的判断,那么电影批评的方法则体现了批评家从认识论出发对影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批评方法在所有的文艺批评研究中总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范畴。每一个领域都有其自身的研究方法,电影批评也不例外。但方法并不万能,它只不过是认识、把握事物的一个工具,“方法论崇拜”只不过是又一个学术神话而已。同时方法又不仅仅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的附加工具,它和批评的目的直接有关,只适合解决特定的问题,是特定语境下某种文艺理论的实践。所以方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力量。一定的批评方法和一定的权威相关,有时方法不仅是工具,更是武器。一定的认识论总是和相应的价值论相联系。 唯理论和经验论是哲学认识论的两大流派,也是批评方法的两种主要倾向。前者将批评对象置于既定的理论框架之下,以此来观照批评对象,具有较少的个人主观色彩。而后者更多地强调主体与对象的直接的和睦交流、沟通和对话,和批评家本身的气质有很大的关系。 多数电影理论家认为中国的电影批评还停留在中国古代文论印象式的鉴赏阶段,它的特点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隐喻性,对电影中的意象做主观的随意的肢解,是“六经注我”式的批评,阻碍了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呼唤中国电影理论体系的建立。但如果对中国的电影批评现象做一番仔细的考察,可发现一个被忽略的突出的问题,即在批评方法的运用上,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唯理论倾向。电影批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强大的理论框架作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电影作品的丰富内涵,同样也有“六经注我”的缺陷,只不过这一个“我”是既定的理论框架,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强加,而不是批评家的主观。 新时期中国电影批评中运用得最为广泛、最富权威的理论框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的现实主义批评方法,在哲学上它以反映论为基础,具体表现为现实主义的真实论和典型论,它认为影像世界首先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其次,这一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但是批评方法不是万能的,他同电影创作有着一定的互生关系。一定的批评方法对某一类型的电影特别青睐,对另一类也许就束手无策,反过来一部影片也可以在不同的批评方法下获得不同的意义。 八十年代中期,人们开始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银幕世界,感到原有的单一的现实主义批评方法在解释创作现象、把握艺术世界时几乎是无能为力,于是急切地呼唤批评方法的更新。在本土不可能产生新的方法,于是西方的各种理论批评流派蜂拥而至,精神分析学、神话原型理论、阐释学、现象学、符号学、叙述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的译介和应用使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了“方法年”和“观念年”。 涌入国门的电影批评新方法则主要以拉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后现代诸理论为主,它们渐渐成为一种力量,几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批评方法成对立之势。它的特点是首先从人的意识出发而不是从客观现实出发对影象世界作出评论,认为电影首先是人的欲望和意识的投射。 另外,也有人尝试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的诸范畴来对电影作出批评,在近期批评中也发出了微弱但充满活力的声音,预示着电影批评方法的民族化倾向。 下面拟对诸种批评方法在新时期的表现状况作一具体描述。 二、传统现实主义批评方法 电影批评中的现实主义方法从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这一理论前提出发,运用真实论和典型论,把影象世界接近现实世界的真实程度作为批评标准。由于批评家从自己的审美理想出发,对现实和真实的理解具有不同的倾向性,于是引起争论。新时期现实主义电影批评的焦点仍然集中在对现实世界的批评尺度的掌握上。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们一直试图找到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为理论依据的、切近文艺特性和规律的文艺批评模式,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和模式不可能存在,观念的差异性、标准的复合性和主体的多样性促使理论界放弃了寻求统一的努力。而落实到具体的创作和批评方法上,现实主义又是一直困扰着文艺理论界的重点问题。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口号,在新时期又出现了社会主义批评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提法,所有这些分歧实际上重复了同一个问题,即在坚守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的同时,怎样理解典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 文革后,被“四人帮”破坏的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得到了恢复。针对文革电影中的“假、大、空”,创作者们开始着力刻画人物的真实性格,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理论界对现实主义的研究也受到了关注,陈荒煤说,“现实主义的问题,实际上是文艺和生活的问题”,“现实主义有没有发展,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干预生活和揭露社会主义的阴暗面的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题材有无禁区的问题,电影艺术有其逼真性的优点,是否更应强调现实主义的问题,等等,都应该加以认真讨论和研究。”(注:陈荒煤:《加强电影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影理论文选》P156,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