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一代伟人。 美国的一些学者,每隔几年就评一次有影响的百位世界名人,毛泽东每次都入选,其名次都在前20名之内。 这说明毛泽东不仅是中国近代的一位伟人,而且也是全世界公认的有影响的伟人。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大寿之际,我作为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剧作者,颂扬缔造伟大的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近20多年以来,毛泽东曾被当作神化的领袖被文艺工作者赞颂过,也曾被请下神坛当作所谓的人描写过。简之,毛泽东成了某些文艺家手中的创作载体,任其借之阐绎各自不同的所谓理念。因此,各种各样的毛泽东形象被时人附会传说。 我们所创作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或曰有哪些属于我们自己的追求呢? 创作剧本前的两个思考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伟人仙逝之后,不少剧作家把创作热点放在了描写领袖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上,且一发而不可收,前后持续了20多年。这和当年列宁仙逝之后,苏联的戏剧和电影所呈现出的现象极尽相同。据说当年苏联历经20多年的创作实践,并在创作了1000多部戏剧、电影剧作的基础上,始有《列宁在十月》等一批成功或比较成功的作品诞生。当我严肃而又认真地考察了当年苏联和今天中国两个极尽相同的创作现象之后,我对创作《开国领袖毛泽东》作了如下的两个思考: 一、回归艺术创作典型人物的本体。 在典型的环境中创作典型人物,并进而通过创作的典型人物感悟人生,这是一切艺术家最高的创作使命。但是,近20年来,我们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成果中,哪怕是被认为是成功或比较成功的作品,由于各种人为和非人为的原因,在创作典型人物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憾。其通病是本末倒置,把歌颂的领袖人物当作符号,人为地图解某一所谓的政治事件或军事战例。结果,我们的艺术家花费了大量的钱财,拍摄出的影视作品苍白无力,既反映不出我们领袖人物的英雄本色,更折射不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而重笔所写的政治事件和军事战例也远离了人民的兴趣点,简之,人民不爱看,或根本就不看。 其实,在我们久远的戏曲创作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举例说,赤壁之战是确立鼎足而三的三国格局的大战。但是,我们的戏曲大家没有一人把刘备、曹操、孙权当作符号,逐一图解赤壁之战的缘起、经过和结局。相反,他们聪明地把赤壁之战作为背景,借助《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侧面,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周瑜、鲁肃等几十位历史人物典型,且长驻数代中国人民的心中。有感于此,我们决心向传统戏曲学习,在创作《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时候,坚决回归创造典型人物的本体,并确定了如下的创作原则: 艺术地再现毛泽东。一句话:波澜壮阔的历史、浩瀚无尽的原始素材……都是为塑造毛泽东这个伟大艺术典型服务的。同时,所有的艺术创作手段,也只是塑造毛泽东这个伟大的艺术典型的工具。换言之,剧中的毛泽东以及所出现的历史人物绝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艺术典型。 二、艺术地处理领袖风采与平民意识。 由于该剧写的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因此选取的时间段是1949年至1954年。自然,所写的内容,尤其是建国前的历史多为影视剧作所表现过,这就给剧作者提出了这样的难题:老故事如何才能出新,新事件怎样才能得到今天观众的认同? 聪明的艺术家都懂得这样一条创作原则:只有守旧的艺术家,没有不能出新的老故事。例如《开国领袖毛泽东》一剧中所写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岸英的故事,真可谓是人所皆知的老故事,但看过我们片子的专家和领导,都为这个老故事所感动,同时还认为这个老故事出了新。较好地解决了毛泽东情感深处的领袖风采和平民意识,是使这个老故事出新的关键所在。 毛泽东是开国领袖,处理国事和家事的视角,首先是要体现领袖的品格;另外,毛泽东是从农民中走出来的开国领袖,在他的身上的确留有很多平民意识。事实上在他处理重大的国事和家事的时候,这种领袖风采和平民意识都强烈地表现着。当他毅然决策人朝参战之后,他立即作出了要儿子毛岸英入朝作战的决定。而这一决定是受着领袖品格所支配的,因为他明白这种决定将在全党、全军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当毛岸英真的要赴朝参战时,他又像一位慈爱的父亲那样,下意识地想到了一起吃顿团圆饭,为儿子送行。这时的毛泽东又从领袖还原成了普通的人。同样,当他获悉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之后,他的泪和着血往心里流,这是父爱子的表现。然而当他听说有人建议把毛岸英运回祖国安葬之后,他立即想到了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指战员,他忍泪说出了“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就把岸英埋在朝鲜大地上”这句话。很显然,这时的毛泽东又从普通人的情感升华为领袖的风采。这样处理,既符合毛泽东真实内心的情感,又艺术地创作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毛泽东的典型形象。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在拍摄这几场戏的时候,不仅演出了毛泽东这两种情感的转化,而且也深深地为之掬出忘情的泪水。 自然,毛泽东和儿子毛岸英这个老故事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拓展了毛泽东的内心情感。换言之,这个老故事又成为打动观众的新情节。 《开国领袖毛泽东》一剧在建国后的内容,多为今天中青年观众知之甚少。从创作来说,新的素材很自然地能为观众所欢迎。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或为某种政治原因所驱动,新的素材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举例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建国后下令查禁妓院,关闭烟馆,取缔黑社会,严惩反动会道门等是历史的真实,可是一些不熟知这段历史的观众看后有什么想法呢?很有可能认为剧作者是有意关照现实。结果,不仅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反而还会失掉有这样看法的观众。因此,第一要求剧作家在运用和现实生活有关照内容的素材时,必须采用艺术的手段征服观众;其次,再采用艺术的处理,逆造伟人毛泽东的典型形象,并展现毛泽东在创建新中国中的雄才大略,以及他求贤若渴的平民意识与领袖胸襟,这在今天还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