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高中一直沿用的是学年制。由于职业高中的学年制存在着专业面过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和重新择业能力差等缺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认为应当在职业高中实行学分制。 什么是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是指学生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任务所需时间的计算单位。 1.学分的计算方法 该门课程总学时数 (1)课堂教学课程:某门课程学分数=────────── 标准学期教学周数 (2)其他教育环节(如实验、实习、军训等),一般是每周折合1学分。 2.学分制的种类 (1)完全学分制。是在选课和修业年限等方面较为自由的学分管理制度。 (2)学年学分制。在实行选修制的同时对修业年限作出严格规定,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产物。 3.实行学分制的配套措施 在学分制实行之初,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学生选课避难就易,只重量,不重质,使学习的内容缺乏完整性。为克服学分制在实行初期的种种弊端,人们先后采取了很多措施,主要有: (1)集中与分配制。“集中”,指从若干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中,指定必须选择的几门主修课程,以保证重点;“分配”,指从不同知识领域中各指定几门课程让学生学习,以保证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其余课程则由学生任意选择。 (2)导师制。新生入学后,由校方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新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师生每周会面一次。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多则20人~30人,少则几个人或十余人。 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每周一次会面提供了近距离相互探讨辩论的机会,符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原则;有利于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及其他方面素质。 (3)绩点制。它是为了避免在实行学分制时出现学生只重量不重质的问题而采用的质量监控措施。它以课程学分和成绩(绩点)为评判依据,即把学习成绩按分数高低分为数等,每一等级有相应的绩点。绩点是衡量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例如:对“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分别给定的绩点数为4、3、2、1、0;将某一课程的学分乘以该课程考核后所得的绩点,即为该课程的学分绩点;以学生在某一时期所得的全部课程学分绩点之和除以该生同期修读的总学分数,即为该生在这一时期的平均学分绩点。 实行绩点制,有利于综合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绩点可作为学生评奖、免修、辅修、超修、试读、退学、提前毕业以及攻读双专业的评判依据。这会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4)共同基础课程制度。在知识广度上为学生确定一个最低标准,并将此同主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要求结合在一起,以保障所有学生具有共同教育的坚实基础。这种“全面发展的要素结构制”方案旨在强调共同基础,防止过分专业化。 (5)学分区间制。它的实行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单门课程的基准(合格)学分。它是试行学分制的核心问题。单门课程学分由3个因素确定: 该门课程总学时数 A.课程的教学量。某门功课的学分数=─────────── 标准学期教学周数 B.课程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所必须用的时间)。 C.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第二步,确定单门课程的学分区间。采用考试成绩与基准学分挂钩的方法,确定考试成绩之比与学分的对应关系,即若考试成绩最高分为100分,则该门课程的最高学分为:100/60基准学分,从而确定学分区间为[基准学分~最高学分]。 第三步,确定学生某门课程实际学分,并以此评定等级。 第四步,学生毕业、优秀等级标准的总学分计算与评定。①毕业总学分等于各门课程的基准学分之和。如果课程考试成绩较低,则须多考1门~2门,以利于从总体上保证其掌握科学知识的广度;考试成绩好者,其所考门数可能少于考试成绩低者。其意义是可区分学生在质上的差异,把学习的量和质结合起来,改变高分和低分无差别的状况,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②优秀等级标准值等于各门课程的优秀学分之和。 实行“学分区间制”,既有助于反映某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又有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可以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 为什么要实行学分制? 学分制的前身是选科制。要研究学分制,首先要探究选科制。 选科制,是学生对所学科目或内容有一定选择自由的制度。它允许学生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进行修习,以满足学位的要求。它既包括对选修课的选择,又包括对必修课的一定程度的选择。 选科制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学生在选课时,往往不依课程本身的内容和学生本身的志趣,而是依照课程考试是否容易通过、听课时间是否方便而选。这就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在这种情形下,人们需要有一种合理而有效的、能计算学生所修课程的学习量和衡量学生是否具备毕业水平的方式。于是,学分制便应运而生。 学分制的优势在于: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学年制下,一方面,教学计划是指令性的,强调统一。由于统一计划、统一课程、统一教学进度,所以必然导致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一成不变,学生知识结构模式单一、专业面过窄,使学生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使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产生矛盾,增加了学生毕业后择业和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整齐划一的班级教学管理制度,往往把学生作为教育控制的对象,对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作了统一的安排,使学生习惯于依赖,淡漠了自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