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走读大学成立于1984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职业学校,共有10个学院,计划内学生5200人,学制三年。此外,学校还招收自学考试面授班,招收落榜生入学,共有此类学生3500人。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都在深入研究教育改革。怎样创办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海淀走读大学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1.深化改革,开创和坚持海大独特的办学体制,在体制的内在推动下,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努力把学办“活”。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公办与民办相结合,两条腿走路。国家应当加大投入,但财力不足,包不下来。过分依赖国家投入,既不能充分满足广大群众的求学需要,而且容易使人滋长吃“大锅饭”的情绪,束缚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不一定都必须公办,国外有不少私立大学,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很好的民办学校。我们应当总结国内外的经验,认真开展办学体制改革。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是思想,必须改革办学体制,形成争创世界一流高等学校的思想基础。 在这种认识指导下,海淀走读大学作为典型试验,努力开创和坚持实行了“国家承认学历;学生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学校民办公助,自负盈亏,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办学体制。海大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交费,政府只起鼓励帮助的作用。如1999年,学校总收入4932万,其中政府补贴仅393万,学生缴费4539万。学校取之于学,用之于学。 培养了大批学生,还盖了校舍,使海大成为有几千学生规模的北京市重点高等职业学校。 中国没有私人财团资助,学校财政主要靠学费收入。学校必须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必须聘请优秀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才能生存发展。学校坚持“改革探索、勤奋进取、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校训,使创办优秀民办大学成为全体师生的事业。财力上的困难,反而使大家增加了危机感,也使大家更加珍惜经过奋斗取得的成绩,体制改革成为海大前进的内在动力,推动我们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努力把学办“活”。 1996年试点后入学的学生,1999年已经毕业,共1001人。尽管社会上专科生不好就业,但海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好的。据1999年10月中旬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北京市66所高校中排名第5。 海淀走读大学是自费学校,又是专科,学生的入学成绩低,毕业时能得到社会如此的认同和肯定,充分说明海大办学体制的内在活力。这样的试点实践是有意义的。 2.面向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海淀走读大学地处海淀区中关村,是全中国最先感受知识经济来临的地方。所以,海淀走读大学的专业设置必须立足于培养高科技、高文化的应用型人才,为首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这是海淀走读大学专业设置的重要特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虽也很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但在许多情况下,还只是为工业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为发展高科技产业服务,迎接知识经济,培训高科技、高文化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告诉我们,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时,既必须站得高,看得宽,又必须眼睛向下。 站得高,看得宽,是指要看到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看到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走向,看到社会走向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上一个台阶,出现了许多新的需要。1996年后,我们围绕计算机网络、光盘与多媒体、生物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方面开设的一些专业很受欢迎。2000年,我们还计划围绕信息安全、科技成果转让、互联网信息处理、小型企业的创业与经营等方面,开设一些新的专业,相信一定也能受到社会的欢迎。 眼睛向下,是要看得见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实际需要。最近,我们设置的物业管理、形象设计与美容、计算机硬、软件维修等专业也很受欢迎。 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必须有世界一流的专业体系,必须能够充分反映当代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对职业教育的根本需求。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每个专业都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条件(如专门的师资和设备等),建设这些教学条件需要较大的投资和较长的周期。在中国目前情况下,不仅师资、财力困难很多,而且很容易搞成低水平重复,很难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 海淀走读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是借助清华、北大、人大等高校的支持,努力发挥社会办学的潜力,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师资队伍方面,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在实训设备方面,采取自备和借用相结合,努力构建适应教育需要的办学网络。不仅启动快,质量好,费用低,而且还可以产生综合性的教育优势,在专业设置方面体现出综合性,先进性和灵活性。开设一些社会特别短缺、难度较大的专业,还能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起到拾遗补缺、平衡社会需要的作用。海淀走读大学由于注意利用社会潜力,极大地提高了办学能力。2000年计划招收88个专业,共3611人,从而成为我国专业设置最齐全、招生规模最大的高等职业学校。海大办学中所开创的新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显现更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