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们国家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工作的努力,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 并向世人宣布2000年中国将再解决800万人脱贫问题。我们既为之高兴, 为之振奋,但是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脱贫后的地区农民致富的道路还很长。如何巩固扶贫成果,如何拓展扶贫成效,如何在脱贫地区营造一种新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文化氛围,提高脱贫人口的综合文化技术素质,形成一种教促富、富促教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仍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本文仅从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切入口,从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方面,来探讨一下农村职教与扶贫攻坚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机制的运行呼唤职业教育的发展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双层经营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农村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得到了实现,求富求发展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对那些升学无望,致富乏术的人,实施实用技术培训则更是当务之急。第一、从现行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看,目前有集体经济占优势,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方式;有集体经济占优势,统一服务,分组经营的;有合作经营股份参与的;而大多数是以户为独立单位经营的。农村经济这种分散经营的特点,对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分散经营的特点对办学的周期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机制作用的风险性,要求培训内容的可靠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经营规模的狭小,要求技术培训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劳动致富的主要取酬形式,要求培训具有快速直接的效益性。第二,从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向上看,我国农村正处在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阶段,并且逐步向产业化市场经济方向发展。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农民也由兼业户向专业户和专业户合作经营的方向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的工业化展现了可喜的前景,为小城镇建设作了经济、文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铺垫。基于这样几种趋向的发展,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在其本质特性上发挥作用,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和余地。第三、从农村青年的社会心理分析,改革开放的意识增强了。“民工潮”的持续不断,使农村青年价值观念得到了深刻的转变,心理素质有所提高。“换一个活法”的心理在酝酿形成,多数青年已不满足于过去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在升学就业方面有着“机会均等”的强烈愿望需求。农村经济机制的转换,赋予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多功能性和多选择性。第四、从农村生产力的水平、教育基础和社会承受能力看,还是要集中优势,发挥特色,办好示范学校。一个县要下决心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使一个县的职业教育真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道路。真正使职业教育中心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要从县辐射到乡镇村,农科教结合实际上到乡镇就很容易做到了。从长远发展看,每一个乡镇都应该办好一所农村综合文化技术学校。吸收科协、农技站、种子站、农机站、畜牧站、林业站等部门参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形成以科技人员为主的产业集团。可以把过去属于乡镇的农场、林场等作为农村综合文化技术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示范经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也要发挥中心实体的作用。在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农民多数还是以户为主经营,农村科技人员的指导作用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比较简捷,单纯地依靠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也有其局限性。湖南省邵阳市近年来集中力量建成89所示范乡镇农校,扶持了55个村成为专业村,扶持了7450名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带动了二万个农户运用科技知识从事农业生产,已有二万农户均收入从1995年的5000元增加到目前的11400 元,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二、发展职业教育应是扶贫工作的一个“抓手” “科教兴国”是大的国策,“科教兴农”是基础,“科教兴村”是基础的基础。经过几年的扶贫实践,人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扶贫先扶心,扶贫先扶志,要智力扶贫,一个流行的口号是: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1995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为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条件,为扶贫工作也提供了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就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劳动力市场逐步发育成型的情况下,已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强劲的生命力,并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得到了调整,一大批职业学校应运而生。一大批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利用一技之长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尤其是在“燎原计划”实验县表现得最突出。原国家教委在全国110 个县实施“燎原计划”,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成就斐然。实验县的中等教育结构得到了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得到突破性的发展。而在100 多个实验县的“燎原计划”基本上都是通过农村各类职业学校予以实施的,各类职业学校生产、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创收相结合,上挂高等学校,横向联合专业优势学校,对下联带农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形成了一个网络系统。上一个项目,培养一批能人,致富了一方百姓。由此脱贫走向小康的人在实验县内是不胜枚举的。职业学校发挥了工作母机的作用,职业学校的学生发挥了实用技术二传手的作用。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功用 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我们也应该承认和接受这样一个现实,理论指导不够,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课程的科学技术含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民求富求发展的需要。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特别是以农为主的专业招生发生困难,滑坡现象严重,治理难度较大,一直是职业教育界关注的问题。除了教育自身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有:一是农业生产的风险比较大,靠天吃饭的成分大,比较利益低;二是农民的社会地位低,没有人愿意终身为农;三是土地规模小形成不了规模效益,依靠土地致富的机会少;四是城市生活的吸引力强,新一代农民逐渐失去了父辈对于土地的依恋情结,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倾向;五是职业教育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被认为是雕虫小技,长期排不上名分;六是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人们自主选择职业的渠道不通,农民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等等。在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下,劳动就业真正以劳动力的质量为调节的时候,能够沉淀下来的还是那些扎扎实实为农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质量的农村职业学校,农民愿意接受的是为自己生存和发展注入活力的灵活的教育形式。河北省迁安职业教育中心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校是一所融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农村职业学校。该校牢牢把握为农村振兴、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教学用并举、农科教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思想,注重改革,强化管理,紧跟市场培养人才,办出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