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职业培训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职业分类与职业技能标准、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表彰在内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 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就业的扩大和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职业培训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客观上讲,社会上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仍十分严重,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也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从主观上讲,职业培训工作在总体上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技工学校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必须加快进行改革。 下面,就中国职业培训的有关问题谈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从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看加强职业培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与再就业的压力,既有数量因素,也有质量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当前,中国又面临新一轮就业高峰。中国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社会失业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流合一,形成了中国就业的巨大压力。二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在结构性矛盾,一些劳动者无法从事相应的职业,不是因为就业岗位和机会少,而是由于本人能力和素质差。下岗职工基础素质偏低和技能单一,已成为影响其实现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在开发就业岗位的同时,致力于开发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素质,实现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同步增长。 二、贯彻落实中央素质教育决定的要求,推进职业培训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劳动者就业的必然要求。1999年6月,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改革的决定。贯彻落实决定,推进职业培训工作,需要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素质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准确把握我们工作的对象和就业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确定相应目标。必须把推进素质教育做为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各个环节中,把培养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摆到突出的位置。 从现实情况看,可以针对以下四种情况来考虑。 一是新生劳动力,其素质的提高最终要在实现就业的环节上显现出来。对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前培训,应着眼于提高就业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在主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市场就业意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建设一支符合市场就业要求的劳动后备大军。 二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其素质的提高,既包括技能成分,还必须考虑其基础素质、就业观念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转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观念的教育,提高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就业能力,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三是企业职工,其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及职工的兴业和敬业中。对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应把加强岗位专项技能和培养生产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作为主攻方向,侧重于技术操作和革新能力的培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四是城乡一批创业者,这批人的素质提高主要表现在开拓市场就业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上。在对具备创办企业条件的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的同时,就强化对劳动者创新和开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职业培训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决定》给职业培训改革带来很好的机遇,将使职业培训有一个大的发展。 最近,劳动保障部印发了贯彻中央素质教育决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职业培训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总的方向是,坚持职业培训的社会化、市场化,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对整个职业培训事业的规划和指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主要任务,一是要普遍建立和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加强对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前培训,提高青年劳动者的基本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转业培训和在职培训,逐步实现经常化、制度化、多样化。当前要把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摆在突出位置,促进下岗职工和长期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三是进一步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力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业证书并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国家就业制度相衔接;四是逐步建立起与国家职业资格相对应,从初级、中级、高级直至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并使之成为劳动者终身培训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七项措施: 首先,要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这是推动职业培训改革的切入点。要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控制,全面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青年劳动者未经必要的职业培训,不得就业;劳动者从事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必须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此,全社会要形成共识。 第二,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常规性制度确立下来,继续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指导培训机构与再就业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再就业培训,并与职业介绍工作相衔接。同时,要继续落实“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做到对下岗职工随进中心随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并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