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三、职教功能以整个职教体系来实现,其组成部分各司其责、相互补充、自行衔接,并与普教相互沟通 (一)现代社会的职教体系由不同功能的各部分组成。职教体系总体上分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与培训两大部分。学历教育主要是以较长的连续时间,系统地培养基层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 非学历教育与培训大致可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任职资格证书为目标,这种教育和培训时间相对较长,教学安排也较系统。另一部分是短期职业培训,时间较短,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前者有资格证书教育、工人技术等级培训,后者有岗位培训、在职进修培训和短期就业培训。 职教的各组成部分各有其功能以及相应的教学要求,不能以同一的标准去要求。譬如,要求属于高等教育职业与岗位培训一样使学生能立即上岗等。 (二)各职教组成部分,可按需要相互补充,使培养过程更为合理。例如:80年代以后,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职业岗位的变动也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于在一个狭窄的职业模式中从事深度训练的做法,产生了怀疑。于是,美国职教领域出现职业群集课程,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 职业群集课程和其他形态的职教课程一样,具有职业准备的功能。所不同的是,它希望学生除了能进入群集中某一个职业外,将来也能进入同一群集中的其他职业而不需太多的再训练,因而学习内容较广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就没有接受单一职业课程的学生专精。学生就业后,企业根据就业岗位尚必须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岗位培训,使其能较快地上岗工作。 所以,职业群集教育的观念是将职业准备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和岗位培训阶段。前者由学校负责,后者由企业完成。也就是说,职业岗位能力的获得是由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这两类职教共同完成,而不是一次到位。这种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更为合理。 (三)现代职教的学历部分应能自行衔接,并可与普教沟通。这样的机制,有利于国家教育体系的总体效益和灵活性,有利于人才成长途径的多样化和最优化,有利于社会成员教育民主权利的实际拥有。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其实质是教学衔接,可有两种衔接方法,即教学单元衔接法和专业对口衔接法。前者将有关课程的教学单元分成若干个层次,这些单元是相互衔接的。中职与高职的教学计划都建立在同一教学体系上,但所选单元不一样。这样,就可以通过教学单元衔接,来实现中职与高职的衔接。 专业对口衔接是通过中职与高职的相关专业作为衔接点来实现衔接。它比教学单元衔接法粗略些,但可省却大量构建教学单元体系的工作。 职教与普教的沟通,可采用“过渡课程”的方法来实现。例如,中职毕业生必须经过文化补充课程的学习后,才能进入普通高校;而普通高中毕业生也需要学习相关职业技能课程后,才能进入高职院校。 四、科技的发展使职业岗位的外延和内涵日益拓展,职教专业设置多样化导致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一)在教育领域中,专业的含义是指学生今后的工作领域和当前的学习范围,专业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 培养学术型人才(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学科”的基础上的,如物理、数学等。 培养工程型人才(进行产品或工程的设计、规划的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工程”基础上的,如电讯工程、水利工程等。 培养技术型人才(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的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上的,如会计、统计与包装技术、制造技术等。 专业内涵与人才类型相适应是一个基本原则。尚须注意到,教育有其稳定性和连续性,高职也不例外。专业的建立、发展和完善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较多的投资和必要的时间,因此,如果专业内涵不稳定,或者不存在连续开设的条件,这样的专业是不能设置的。 教育效益和教学稳定性是专业设置的必要条件。那些社会覆盖面较广的职业,如会计、护理、导游、飞机驾驶、轮机、幼教等,生源充足,能保证教学稳定和教育效益,可以单独设置专业。 那些社会覆盖面不广的职业,则以几个相近的职业组成职业群集作为设置专业的基础。如上述法国短期技术学院以特殊教育、社会助理、社会与社会文化活动三个职业方向为基础组成社会专业。 当一些职业的知识构成能为某一类技术所涵盖时,也可以此技术作为专业设置的基础。如德国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即我国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装备专业)可以培养车间工艺、工艺流程设计、专用工艺装备设计、产品检测等方面的工作人员。 以技术为基础的专业,职业的涵盖面更广一些,其稳定性也更高一些。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职教的专业设置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宽窄并举,以确保教育效益和教学稳定。 (二)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和所确定的结构体系。 台湾学者罗大涵将当今世界职教课程模式归纳为六大类,即单位职类型、职业群集型、阶梯型、统合型、发展型及统整型。 单位职类型课程,指针对某一特定职业需要而编制的职业课程。它是应用上述的任务能力观及DACUM方法来进行课程开发的。 职业群集型课程模式将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职业集合为一个职群,加以系统组合而成。这两种课程模式适合于以职业群集为基础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