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职业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时期,尽管人们鄙薄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至今未能予以彻底的转变,尽管职教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软硬件建设的重重困难,然而,在经济建设滚滚向前的热浪中,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尤其是在广大职教工作者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追求下,经过近二十年的奋发努力,我国的职业教育,依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统计数字表明,截至1998年,我国各级各类职校已达17090所,在校学生达1146 万人。数十年来,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已逾4000万,接受过各类职教培训的达10多亿人次,(有关数据来源见《中国教育报》)他们在我国各条战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少职校毕业生成为工农业生产的骨干,劳动致富的新星和带头人。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回顾历史,作为奋战在职教事业战线数十年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为自己的辛勤获得了丰收而感到无限欣慰的同时,更多的是期望自己的事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祈求职教事业能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出现日益繁荣的新局面。 然而,与广大职教工作者愿望相悖的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成功,却未能为职教事业的更加繁荣奠定良好基础。正如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第一次会议指出的“职教发展的数量比例增长幅度下降始料不及”(《职教论坛》1999年第10期《来自专家层的最新报告》王平安文)。1999年的职校生人数究竟与职校招生顶峰时期减低了多少,目前尚无准确数据,但职校招生难已成了不少职校发展的一大障碍。生源的下降必然导致学校的萎缩,甚至关门。职校生源锐减的表现虽然单一,但原因却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还是应从职教发展自身规律这一深层次去认识,去找原因。 1.高校和普通高中的教学改革的迅猛发展,使职校毕业生的优势相形见绌,风光不再。职业教育几乎从诞生的时候起,就是带着动手能力(或曰实际操作能力)的特色而面世的。数十年前黄炎培先生倡导的“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敬业乐群”一直被职教界理论上视为职教的专利,其实,黄炎培先生有关职教的理论是针对二、三十年代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实际而提出的,而在数十年后的今天,科技已发展到信息化时代,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动手能力”已赋予了新的含义,现代科技的各项成果,已渗透在工农业生产乃至服务行业的各个领域。而在适应高科技运用的生产、生活对于人才的需求中,有着较深层次文化底蕴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却占了较大的优势,客观上促使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把学历视为是第一条件。就就业市场的竞争来说,职校学生因学历(实际是文化底蕴)偏低而相形见绌也就顺理成章了。展望未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高校招生制度与考试内容、方法的不断改革,我国的普通教育(包括中学和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懂理论、会操作的人才将脱颖而出,就学历教育而言,中等职业教育的天地也必将为普教取而代之,这可能已不是危言耸听的了。 2.受教育者需求的变化。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又为受教育者的需求所制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性教育,受教育者在符合招生条件的前提下,完全有权利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选择自己接受某种教育的权利。纵观我国职教发展史,除了一定历史条件,一定生产力对于初、中级及其它各种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自身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人民群众经济收入普遍偏低,并且是多子女。因此,尽可能地降低受教育费用支出,让子女早就业成了大多数群众的第一选择,中专、职校正好满足了受教育者的这种需求心理。如有的农职业中专就提出过“人毕业,树挂果,家致富”的办学思路,也有的职校生从入学起便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赚钱。比上大学就业提前了好几年,出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受教育者自然选择了中专或职校。然而,时过境迁,现在人民群众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已深入人心,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加之金融机构所采取的教育储蓄、助学金贷款以及社会和学校采取的各种扶贫助教措施,使求学者不致于为经济所困而却步,解除了求学者的后顾之忧,铺就了他们通向高学历的康庄大道。因此,由小学到中学,而大学甚至读硕士、博士在青少年中趋之如鹜也就不足为奇了。 3.国家政策的导向。我国的职业教育,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职业教育更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出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颁布《职教法》,职教事业被纳入法制轨道。1999年,高等职业教育被列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招生对象上划定35%的比例用以中职对口招生,客观上拓展了中等职教的发展道路。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矛盾显得越来越加突出,一些要求有相当专业理论基础和高学历的学位、职称、科研成果作为前提的知识分子待遇,基本上与职教无缘,即便是中等职教青睐的高职,不仅名额十分有限,且由于一无“国家粮票”,二需更多的费用,使职校学生望而却步。此外,自考、电大、成人高校等也因要求较高的文化底蕴使中等职教失之交臂,而从1999年起高等教育的扩招和2010年实现高教普及的目标,更如一股飓风,把初中后的继续教育引向普通高中,进一步加剧了中等职教发展的严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