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给教育研究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关于教育产业问题的讨论,反映了教育理论界的敏锐和审慎。笔者经过深入学习和调研,选取农村职业教育这一广阔、重要而又易被忽略的区域,就其产业、产业化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推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有所助益。 一 教育在不同时代发挥的作用不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相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落后的小农经济几乎不需要教育的支撑,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和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消费性事业”,谈不上经济功能。新中国成立以后,基本照搬原苏联的教育模式,教育更多地被看作是上层建筑,其生产力属性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学文化、学技术的愿望,都对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并被认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方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规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转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要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性投资。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而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为推动各项事业作出贡献。这些论述深刻地阐明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最重要的基础产业。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富有潜力的巨大产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各种交流日益频繁,有些国家已经把教育作为跨国经营的一项重要产业;在日益开放的社会大系统中,任何行业和部门都不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合到经济社会之中。尽管教育是一个非常丰富和复杂的事物,具有多种功能和多重属性,并且各级各类教育情况不同,但树立教育产业的观念,对冲击旧观念、旧体制,显然利多弊少。其实,任何产业都有其特殊性,国家的政策也不相同。教育产业更是不同于一般产业,它既包括人才和知识的生产,也包括物质的生产;既有自身的教育规律,又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我国发展教育产业,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校活力,更加紧密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当然,不同的办学主体,不同的教育类型,不能进行同样的产业运作。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比,与经济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将直接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生产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的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序幕已经拉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使农业成为科技密集型产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向农业的渗透,将使农业逐步成为可控性行业;材料、能源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改变农业的面貌。这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来势猛,推力大,它将使农业观念、技术、生产体系和生产力水平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在这种形势下,农村职业学校不仅要能够培养大批实用人才,而且要成为引进和应用技术的典范,创造效益的实体,推广技术的载体,真正发挥农村产业发展总链条中最基础一环的作用。同时,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农村职业教育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产教结合,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办学路子,显示了产业发展的雏形。客观形势的要求和自身具备的条件,使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产业运营甚至实现产业化变得十分迫切和现实。 二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产业,首要的是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要切实转变职能,不做居高临下的主宰者,而要成为热情周到的服务者;不直接介入办学主体的具体活动,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政策、保障投入、统筹协调、监督评估等方面,干办学主体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真正发挥应有的政府行为。农村职业学校要强化办学主体意识,变被动的“奉命办学”,为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变“等靠要”,埋怨领导重视不够,千方百计争取地位,为振奋精神,主动出击,千辛万苦有所作为;变“消费型”,量入为出,对“人头费”伤脑筋,不屑经商,不会理财,为“开发型”,多方争取投入,积极扩大产出,善于经营,善于积累,敢于发展。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多年的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中,广大干部教师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在新的形势下,这支队伍应该在教学、科研、经营、服务等各方面,力求“特别能创新”,并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产业,核心问题是采取科学的产业运作方式。其一,办学集团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县以下农村职成教取得了很大成绩,县、乡、村三级办学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要打破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界限,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立稳定的组织方式,进行办学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一体化运营约束机制,组建区域性办学集团。县职业中专(县成职教中心)在集团中处在领导位置,行使组织、指挥、协调职能;乡镇农校是集团一体化运营的中间环节;村农校处在集团产业链条的末端,更多地与千家万户相连。集团中各学校人、财、物原隶属关系不变,办学经费来源渠道不变,师资设施等统筹使用,资源共享,集团内各单位间的利益关系更多地采用货币化支付,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营。其二,办学社会化。农科教结合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成功经验。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科教结合的一个载体。在教育内部构建三教统筹的“小三角形”,在教育外部构建农科教结合的“大三角形”,其“外接圆”通向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农村职教在这种立体交叉中整合各种力量,以董事会、理事会等各种形式,甚至采用资金入股、设备入股、智力入股等多种方式,吸收各种力量,进行实质意义的社会化办学。其三,办学高效化。对学生开展文化技术教育,使之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直接发挥作用,并且具有不断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农职教产业经营的根本。同时应大力开展生产经营、科技推广、咨询服务等活动,这既是真正搞好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办学高效化的需要。除了举办各种校办产业外,还应积极进行技术承包、项目引进等活动,并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培植“龙头企业”中直接发挥作用。要以教学为主,多业并举,形成自我积累、自我成长的机制。